收容所面臨超收問題 北市動保處:提升民眾領養率

動物保護

目前各縣市動物收容中心均已禁止撲殺,僅針對嚴重患病的動物進行安樂死,但是在民眾認領養的比例還沒大幅提升之前,各地收容所已經出現超收的狀況,對此,台北市動保處副處長葉明穎表示,會透過推廣認領養的活動,提高民眾認領養動物的意願,減少收容所內的動物數量。

認養率有限 收容所動物難以減少
在《動物保護法》於2017年2月6日正式上路後,除重病、患有皮膚病或是受殘疾之苦的動物經收容所獸醫師評估後,得施以安樂死外,其餘的收容動物不是被認領養走,就是由所方飼養終身。在動物數量增加下,部分收容所出現超收情形,所內的動物數量超過原先設定的容許值。

據農委會統計,在1999年至2016年期間,全台灣共計有多達124萬隻流浪動物遭到撲殺,光是在2016年,即零撲殺政策實施的前一年,便有7960隻動物遭到安樂死,而在2017年停止實施安樂死後,所內的動物數量開始逐漸增加,全台各地收容所陸續出現超收狀況,以今年3月全台收容所的統計數據來看,22個縣市中有6個收容所出現超收狀況,其中台北市動物之家的最大容許收容量為610隻,但實際卻收容了 838隻動物。

台北市動保處技正林修億表示,目前台北市公立收容所「動物之家」內的工作人員與收容動物比為1:38、獸醫師的比例則為1:99,亦即1名工作人員要負責照顧38隻動物,而1名獸醫師則要顧及99隻動物的健康。雖然與《動物收容處所設置組織準則》中,工作人員與收容動物1:40的比例、獸醫與動物1:100的比例相符,但在實務上人力仍然吃緊。

以107年全國公立動物收容所的統計數據而言,各縣市共有3萬9626隻動物被收容,其中有2萬7237隻被認領養,認領養率約69%。林修億指出,以台北市「動物之家」為例,認領養率從106年72.87%,去年上升到80%,在不斷宣導「以領養代替購買」的觀念之下,民眾認領養率有所提升,但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民眾可至動物之家認領養所內動物。(圖片來源/農傳媒提供)

有關收容所內動物數量增加的原因,林修億解釋,收容所內的動物多是動物救援而來,當民眾發現有被虐待或受傷的動物,經通報後會由動保處成立的「動物救援隊」出面救援,視動物的情況來判斷是否由收容所接手收容。此外,消防隊救援回來的動物有時也會進入收容所,由所內獸醫進行治療。

林修億認為,動物收容所應發揮「中繼收容」的角色,將收容進來的動物,交由民眾做認領養,但是要提高收容所內動物的認領養率並不容易,當新收容的動物數量大於被認領養走的數量之下,所方壓力並不小。去年所內動物的死亡率為3.9%,較於106年的4.35%減少一些,安樂死的數量也極為少量,全年僅有2隻,均是無法醫治的狀況才做出安樂死處理。

提升民眾認領養意願 為流浪動物找新家

葉明穎表示,台北市實行TNVR(Trap Neuter Vaccinate Return,捕捉、絕育、施打疫苗、放回原地)已行之有年。自從TNVR實施後,2015年至今已為2215隻流浪狗進行絕育手術,避免流浪狗生流浪狗的惡性循環,至於有主飼養的寵物狗部分,從1991年至今也補助了超過7萬隻家犬的絕育手術。葉明穎說,以目前進入收容所的幼犬數量來看,幼犬的數量從2014年的1029隻,到2017年已減少到325隻,由此可見TNVR的效果逐漸顯現,野外流浪狗的生育率確實有下降趨勢。

有民眾擔任志工至動物之家陪伴收容犬隻。(圖片來源/農傳媒提供)

葉明穎補充,目前台北市政府動保處有推出「浪愛滿屋」活動,將動物之家內的收容動物放到民間寵物店、動物醫院等地方提供民眾認養,提高所內動物的認養率及週轉率。讓民眾認養收容所內的動物,除了可以減低收容所內的容積壓力,還可以讓這些貓狗有更多機會重回人類的懷抱。

原文作者為游宗樺,本文轉載自《農傳媒》。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農傳媒》

全文連結<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