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蒙惠辦《空中英語教室》 跟台灣人做一輩子好朋友


走過51個寒暑,《空中英語教室》系列早已成了台灣最暢銷的雜誌,學員人數超過數百萬人。一切的緣起,來自於一個20多歲的年輕女孩想在佛教國家做福音傳播的起心動念。

1930年代,美國對世界宣教充滿熱情與承擔的時代,在西雅圖經常為年輕人舉辦大型的聯合聚會,邀請各地的講員,分享上帝國度的需要,鼓勵年輕人獻上自己,把福音帶給從未聽聞的族群。那一次,應邀的是長期在中國佈道傳福音的計志文牧師,分享在那遙遠的國度所發生的種種有趣以及見證神蹟的故事,當中包含了一對美籍宣教士犧牲殉道的事蹟,台下認真聽講的青少年深受感動與激勵。計志文牧師的分享會結束前,開口詢問在場的青年學子:

「有沒有人願意到那遙遠又充滿了神祕的國度,去幫助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上帝子民?」

群眾之中,一個12歲的金髮女孩桃樂絲很快地舉高了她的手:「我願意。」

大人們對女孩的舉動只是莞爾一笑,紛紛利用休息時間過來拍拍她的頭,似乎沒人把這件事情當真。

女孩卻一點都不把這件事情當作玩笑,透過協同會的幫助,她在1948年的上海登岸,並且有了個中國味十足的名字彭蒙惠,那年她才22歲,正值青春年華。但因為國共戰爭的關係,在中國的生活幾乎都在逃難中度過。短短一年的時間,彭蒙惠先從上海到安慶的華語學校就讀,課程還沒結束,就因為戰火而從安慶再回到上海,原本打算到香港避難,卻苦等不到飛往香港的班機,只好先到重慶去。沒在四川待太久,共產黨的砲火很快又在天際響起,夥伴開車載著協同會的宣教士們沿著蜿蜒崎嶇的山路到達蘭州。這一路雲月相伴,奔走距離豈止八千里路,彭蒙惠卻不曾後悔到中國的決定。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共產黨準備接收香港的傳聞在街頭巷弄四處流竄。起初,協同會謹慎叮嚀宣教士們,出門時務必隨身帶著金錢和護照,以備隨時都能夠到機場。隨著香港的緊張情勢日漸加溫,協同會決定將亞洲總部遷往日本,在香港的宣教士可以自由選擇到日本或是其他地方去。

年輕的宣教士有些決定遠離戰火轉往東南亞發展,有些跟著協同會到日本去,彭蒙惠卻放不下與上帝的約定。有人告訴彭蒙惠,國民黨的政府和軍隊離開中國大陸後,轉往一海之隔的「福爾摩沙」企圖整頓再起。

「就去福爾摩沙吧,那邊還沒有協同會的據點,而且自由地區的華人都在那裡,上帝一定會很高興我到福爾摩沙去的!」

彭蒙惠將她的想法告訴協同會的宣教士,剛好聶輔導牧師夫婦(Fred & Blanche Nelson)也要到福爾摩沙,他們決定過了聖誕節便啟程離開香港。

離開香港的日子只剩幾天,彭蒙惠正在準備行李,前幾次匆忙逃難,身邊的物品來不及收,或者不方便帶的,幾乎全部丟掉了,只剩下心愛的小喇叭與幾件簡單的衣物,這次總算有時間能從容收拾自己的東西。

「碰!碰!碰!……」門外傳來急促的敲門聲。

「桃樂絲……妳的媽媽派來了一封電報,妳趕快讀一下。」

到中國後,彭蒙惠與父母的書信往來雖然曠日費時,卻從未停止,但家中派電報來倒是第一次,這讓彭蒙惠心中感到一絲絲的不安。

電報紙上寫著簡單的幾個字:「父逝,聖誕前。」

彭蒙惠的父親身體一向健壯,連感冒都少有,聖誕節前整理家中的地下室時,因為在通風不良的環境下使用噴漆,不幸吸入太多有毒氣體而昏迷,送到醫院緊急搶救一個禮拜後去世。

父親突如其來過世的消息,衝擊著初為宣教士彭蒙惠的心。小時候,一家10口的經濟重擔都由父親一肩扛起,彭蒙惠在8個孩子裡排行第6,父親給予每個孩子相同分量的愛。

經濟大蕭條時期,即使家中生活不算寬裕,父親依然把客戶質當的薩克斯風送給她當禮物,身為父親,他很明白彭蒙惠對音樂的愛好。

「爸爸,您怎麼會這樣就走了……」

轉身看看已經整理得差不多的行李,彭蒙惠遲疑了,她不知道該回家探望與她同樣傷心的家人,還是按照計畫前往福爾摩沙。當初申請到海外宣教的條件是必須待滿至少7年才能返國,如果在這個時間點回美國,那麼她的海外宣教士生活會就此結束,和上帝之間的約定將無法兌現。

但她又好想回去美國,陪在媽媽身邊,撫慰母親的喪夫之痛。不知所措的彭蒙惠給母親打了一通電話:「要我回家來陪您嗎?」電話另一頭的母親,雖然忍不住哭泣,卻做了這樣的回應:「不需要為我回來,上帝已經呼召了妳,妳就放心地去福爾摩沙吧。」

用廣播傳福音

某個夏夜,結束例行性的居家拜訪後,疲憊感上身的彭蒙惠堅持不急著返回租屋處休息,她喜歡居家附近的小旅行,每趟出門都盡量走不同的路來回,沿途景物的變化總能帶給她滿滿的驚喜,回家的旅程中,她能暫時放下肩膀上的使命,讓各種不同的想法在腦海中激盪。

彭蒙惠很喜歡花蓮宣教的生活,卻總是覺得一個人單槍匹馬在外奔走的效率不高,即便有團隊組織,力量依然有限,必須要有所突破才行。

當晚風徐徐吹撫著她的臉龐,彭蒙惠感覺到上帝似乎有些什麼話想對她說。抬頭望望星空,羅列的星斗吸引了彭蒙惠的全副注意力,直到耳際傳來一陣細微的雜聲,她才回過神來。

那是廣播電台放送的聲音,鄰近的雜貨店還沒打烊,門口有幾位老人家,圍在收音機前聽電台播送廖添丁的故事。

早在中學時期,彭蒙惠就曾經在廣播節目中演奏小喇叭,那時候的她就知道廣播可以在短短一天的時間裡面,影響遠遠超過一個人一生所能接觸到的人數。

雖然彭蒙惠的心裡覺得廣播是一個很好傳福音的管道,但是,這個想法沒有人看好。在一個佛教國家做福音廣播,豈不是天方夜譚?何況當時她語言溝通都還有問題,20多歲的年輕女孩,能做什麼呢?她向上帝禱告:主啊!祢一定要派人來做這個工作!沒想到幽默的上帝當時立刻回答她:那妳為什麼不做呢?

「原來,上帝是要我做?」跌破眼鏡的使命當前,彭蒙惠起來勇敢面對。了解了要在花蓮做節目的決定權是在台北,她寫了一封信給中國廣播公司的負責人董顯光先生,說明她的來歷以及利用廣播傳福音的想法,中廣方面如果有任何條件,彭蒙惠都可以考慮。

好消息很快傳來。

「……我可以請中廣花蓮台每週免費播放妳的節目一次,每次30分鐘,相關事宜請直接和花蓮台方面聯繫。……」

彭蒙惠萬萬沒想到整件事情居然進行得那麼順利,她立刻找了幾個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共同設計節目內容,唱聖歌、講 《聖經》故事,以及彭蒙惠的小喇叭演奏等,全部排進節目單內,這才發現30分鐘的時間根本不夠用。

節目正式上線,每週只要到了播送時間,彭蒙惠都會騎著腳踏車到街上逛,觀察哪戶人家正在收聽她的節目,和她一起感受天父的慈愛。

當有次街上的一位婦人將騎車路過的彭蒙惠攔下,問她:

「哪裡可以買到Bible ( 《聖經》)?」

彭蒙惠知道,她的想法已經獲得初步的成功。

每個星期天下午,忙完主日之後就是彭蒙惠的錄音時間,為了讓節目內容更加豐富多元,彭蒙惠每次都會找不同的朋友來參加錄音工作,有些朋友甚至遠從台北不辭辛勞前來花蓮幫忙。節目順利播出的背後,有些問題隨之而來。

狹長的地形加上中央山脈的阻隔,造成花蓮市區的聯外交通十分不便,每次到了約定的錄音時間,被邀請的來賓因故不能準時,她就必須在節目中吹奏小喇叭拖延時間,一首接著一首,一直等到來賓出現,才終於鬆一口氣。

交通的考驗成了彭蒙惠宣教事業的轉變契機,為了避免節目再度開天窗,當時每個月只有120塊美金生活補貼的她,以100塊錢美金買了一台Pentron牌錄音機,並且把住所改裝成簡易錄音室,從此她不用擔心錄音時會有人遲到,也有更充分的時間把節目品質做到最滿意的程度。節目預先錄好之後,彭蒙惠再騎著腳踏車爬到位於美崙山半山腰的中廣花蓮台,把錄音帶交給工程人員播送到花蓮各角落。

成立救世傳播協會

遠東廣播公司聽說彭蒙惠在花蓮製作福音節目,便與她連絡,希望她幫忙規劃一個兒童節目。彭蒙惠主日學裡的兒童詩班,就成了節目播音主角最佳人選。

教學、廣播、部落服務等工作豐富了宣教的生活,能為眾人服務,即使再怎麼辛苦,彭蒙惠都覺得滋味甘甜。隨著工作不斷地擴增,所屬差會的公文往返相當費時,無法因應實際需求,經過多次的協商,感覺突破和改變的勢在必行,彭蒙惠和一群有志福音廣播的同仁,做了一個痛苦的決定,就是自組一個新的機構,繼續上帝所託付的使命。1958年,彭蒙惠帶著錄音器材將據點遷移到南來北往都方便的台中。1960年因意識到電視將會是未來主力的傳播媒體,據點再度遷移到台北,正式成立了「救世傳播協會」——一個藉著大眾傳播向華人宣揚基督福音的機構。為了籌措經費,彭蒙惠兩度回到美國募款,向家鄉父老報告她在海外的工作進展以及遇到的瓶頸,高中時期和彭蒙惠一起吹小喇叭的李恩祺,聽了她的故事大受感動,決定放棄在政府部門的土木工程工作,帶著太太與4個小孩到福爾摩沙幫助彭蒙惠推展廣播事業。

在台北,做節目的機會比以前多更多,形式也更多元。1962年,「救世之音」節目開播,原本是每天8小時的節目,隔年激增到一天18小時,並且同時使用華語、台語、粵語及英語四聲齊播。

「空中英語教室」上空中和雲端

同樣在1962年,教育部委託復興電台製作一個具代表性的英語教學節目,廣播經驗豐富的美國人彭蒙惠成為優先指定的合作對象。

8月1日,「空中英語教室」(Studio Classroom)正式上線,節目內容擺脫過去同類型節目給人呆板無趣的刻板印象,彭蒙惠親自從一些美國著名的雜誌上摘錄適合的文章,稍加整理後,以講解、聊天以及戲劇的方式,和聽眾一起分享,再從中針對特定單字、詞語和文法進行深入解析,聽眾不只能學習英語的用法,也能同時吸收到新的觀念。

「空中英語教室」播出後廣受好評,許多聽眾紛紛寫信到電台,希望索取播出內容的教材,方便收聽時一邊對照。於是《空中英語文摘》正式對外發行,剛開始每期內容只有一紙雙頁,黑白印刷沒有封面,酌收費用新台幣1元。

隨著教學的多元化,刊物的出版內容更加充實,到了1974年《空中英語教室》轉型為搭配廣播教學的雜誌,並在1977年進入彩色印刷時代。

彭蒙惠在雜誌社內年紀最大,近年走路速度漸緩,但對於生活科技的應用卻是跑在最前面,同事因此戲稱她是負責社務工作運轉的引擎,而且是最強力的搜尋引擎。彭蒙惠亦步亦趨地設法讓雜誌的內容與最新的生活科技結合。從早期的廣播與電視開始,時至今日,無論從閱聽人社群網站、通訊軟體以及APP應用程式等數位媒介,都能夠輕鬆獲得 《空中英語教室》的教學內容,隨時隨地都有機會學習,沒有時間地點限制,不再需要死守著收音機或電視。彭蒙惠醉心於數位科技與出版事業的緊密結合,讓她多次獲得數位出版金鼎獎的肯定。

與台灣社會做一輩子的好朋友

已退休的前警政署長顏世錫一直是彭蒙惠的忠實學員,每天清早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打開警察廣播電台收聽《空中英語教室》,即使在嚴冬的早晨,只要當天有播《空中英語教室》,顏世錫都堅持要離開溫暖的被窩,打開收音機準時上課。不僅僅是顏世錫,警政署歷任署長多半都是《空中英語教室》的忠實學員,三級棒球時代,某次警廣調整節目內容,將原本《空中英語教室》的時段改轉播少棒比賽,還因此遭到當時的署長電話關切。

介紹全世界給讀者認識之餘,彭蒙惠也將台灣介紹給全世界,由她所創辦的「天韻合唱團」經常受邀出國演唱,音樂宣教之外,所到之處,也經常將中華的文化、民謠帶給各國的朋友,彭蒙惠扮演外交使節的角色,同樣不遺餘力。

台灣退出聯合國時,彭蒙惠正帶領合唱團在歐洲巡迴表演,她不顧眾人眼光,利用休息的時間,高舉著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走入倫敦街頭的抗議人群,示威隊伍中,就她一個金頭髮藍眼睛。

某個宴會場合,一名年輕人主動走到彭蒙惠的面前,以充滿著感激的語氣對她說:

「我的媽媽一直是《空中英語教室》的忠實聽眾,但因為癌症的關係在前些日子離我們遠去了。媽媽過世之後,爸爸一直很難過,某天早上,他一反常態,打開電台收聽您的節目,現在,他也成了您的忠實學員。收聽《空中英語教室》的過程中,父親不僅僅撫慰了他的喪妻之痛,更從節目當中獲得了人生的喜樂。」

對於《空中英語教室》系列雜誌,彭蒙惠有著這樣的期許:

「我相信身教,也就是身體力行自己所教的理念。我們不只是教英語,更是教導生命的價值。我們必須享受、欣賞這個世界和我們所擁有的一切。」

走過51個寒暑,《空中英語教室》系列早已成了台灣最暢銷的雜誌,學員人數超過數百萬人。

「從事英語的教學工作並非我的初衷,但透過《空中英語教室》,我可以幫助很多需要學習英語的人,所以我很快樂。即使自己的年歲不小,台灣社會有任何需要,只要自己能幫上忙,絕對全力以赴。」

她喜歡鼓勵周遭的朋友多多關心彼此,適時伸出援手給有需要的人。

「We don't need to be big, but we need to be good. (我們不需要使自己壯大,但我們必須讓自己良善。) 」

在華人地區奉獻超過60年,一路見證了台灣從農業社會轉型到目前的工商服務業的過程,彭蒙惠卻依然是那個在佈道會上高舉著手與上帝立下誓約的小女孩,保持著最純真的童心,要與台灣社會做一輩子的好朋友。

內容來源:台灣的臉孔:11位帶來愛、希望與勇氣的天使》由遠流出版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