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儲蓄保單掀搶購潮?業務員沒說的3個真相…

金融圈

近年來,壽險業者大量銷售「儲蓄型保單」,導致保費收入過度成長,為了調整商品結構,金管會盯上熱賣的高儲蓄型保單,未來這類的保單恐將在市面上消失,市場則預期可能因此出現「停售效應」,掀起一波搶買風潮。

高儲蓄型保單首當其衝

目前市場上較常出現的儲蓄險種類大約有三類,分別是增額型、還本型、利變型等商品。

尤其台灣人特別愛買儲蓄險,根據金管會保險局統計,2018年一年新契約保費收入高達1.38兆元,其中儲蓄型保單占市場高達7400餘億元,占市場比重高達54%。但也因為壽險公司不斷以銷售儲蓄型保單吸金,導致資產快速膨脹,形成滿手現金卻苦無投資標的之窘境。

因此,金管會「出手」將全面整頓高儲蓄保單。繼台壽日前喊出,將在一年之內下架高內部報酬率的保險商品(類定存)之後;富邦人壽27日也在法說會上表態,未來將逐步降低純儲蓄型商品比例且提高保障成分。

富邦人壽執行副總董采苓指出,為了讓市場回歸正常化,免於惡性競爭,目前採取調降新台幣利變型保單的宣告利率,她坦言,「如果我們調降利率以後,(自然)商品沒有量了,那就跟停售差不多了!」

因此,不少民眾可能抱持著「快停售」的預期心理,搶購所謂的高儲蓄保單。一名站在第一線上的保險業務員向《信傳媒》表示,常聽聞保戶在申請解約儲蓄險當下,發生不少爭議,其原因多來自於,業務員在銷售時並沒有跟保戶解釋清楚,才造成客戶的誤解。因此,建議民眾在規畫儲蓄險前,應該要確實注意三個面向,來了解商品本身的內容。

1.IRR可能低於定存 

常見業務員在行銷的過程中常會以「現在預定利率是2.25%,遠高於定存」這句話來吸引買氣。但其實,不管是宣告利率,還是預定利率皆不等於實際利率。

「計算IRR內部報酬率是最準確的。」該名業務員說。所謂的內部報酬率(IRR)指的是,扣除所有保單費用後,所得的真實年化報酬率。一般而言,只要是類定存的儲蓄金融產品,常會用IRR比較與評估投資報酬率。

舉例來說,以某張6年期、年繳6萬2915元的台幣儲蓄險為例,當6年期滿領回39萬2648元,IRR僅約1.13%,報酬還不如定存;若繼續存放至9年期滿,可領回41萬9965元,IRR則約1.65%。也就是說,儲蓄險若要打敗定存的報酬率,保戶就必須拿時間來交換。

2.未滿期解約,有虧損風險

由於儲蓄險有繳費年限,目前市面上包括兩年、四年、六年甚至是十年期以上的商品都有。但要注意的是,若想拿到當初計算出來的報酬率IRR,前提是,必須要到「期滿」才能拿得到。

該名業務員直言,「假設契約約定好就是六年期,客戶就一定要持續性的繳滿六年;如果他三年之內就不繳解約,領回的金額會少非常多,甚至少一半都有可能。」

他也以自身周邊曾遇過的狀況舉例,明明是20年期的儲蓄險,可是業務員卻讓客戶誤以為是繳10年期,等到10年到了就幫客戶做「減額繳清」,「雖然客戶不用再繳費,可是事實上保單已經不是照著原本的預定利率在走了…造成客戶在申請解約的時候才發現,怎麼數字差了這麼多。」

3.別忽略緊急預備金

假設一名剛出社會的小資族,每個月所得是3萬元,預計每個月可存下1萬元。但這1萬元適合通通丟進儲蓄險「專戶」嗎該名業務員認為,「因為儲蓄險必須是長期而且持續性繳費,如果將很大比例存款都投入儲蓄險,那風險性就可能會提高。」

也就是說,民眾應該要評估自己能力,當遇到急需用錢的時候,是否有緊急預備金的應變能力;假設沒有準備緊急預備金,到頭來還是得從強迫儲蓄險解約而來,萬一儲蓄險未滿期,恐怕將得不償失。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因為儲蓄險商品在未滿期就解約有虧損機制,也確實能讓要保人達到「強迫儲蓄」的效果,對於適合的民眾來說,這也是一項優點。他強調,只要保戶理解清楚,其實「儲蓄型保單本身商品並沒有像外界所說的這麼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