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賴之爭引爆初選僵局 游錫堃12年前倡議公辦初選為何無法推動?

2020總統大選

民進黨蔡賴初選至今無解,讓許多人回想到同樣是2008年的總統初選,呂秀蓮、游錫堃、蘇貞昌、謝長廷「四大天王」爭門票,廝殺激烈,時任黨主席游錫堃在初選後說,民進黨坦然面對初選爭議,會持續進行改革,推動「公辦初選」,避免民調初選的爭議。一晃眼,已經過了12年,民進黨重掌政權,然而初選紛擾依舊。

民進黨被派系壟斷,應該用「公辦初選」來終結

2013年,民進黨曾驚傳黑道入黨,使得公辦初選議題又被討論,當時還是立委的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提案修法,時任黨主席蔡英文則認為,相關問題需要國家立法配合,也必須要取得其他黨派的共識,而台灣有很多情況滿獨特的,不必全然抄襲其他國家的方法,應該好好考量台灣的選舉生態,設計一套適合台灣政黨的初選制度。

而今,在全民調初選制度之下,民進黨擺脫人頭黨員的影響,此次總統初選提名,蔡英文、賴清德雙方卻對民調辦法爭論不休。東華大學民族學系教授施正鋒認為,當下的民進黨就像是百年前派系壟斷提名的美國政黨,應該用「公辦初選」來終結,而且已經全面執政,何不仿效?

論及無法推動的原因,曾推動修法的民進黨立委李俊俋指出,公辦初選就是把初選當大選來辦理,讓財力不夠雄厚,或政治資源不足的人能有機會,但各政黨有自己的考量,加上台灣的選民比較重視「人選」,優先於政黨傾向,所以推動有其困難。

李俊俋表示,就民進黨而言,初選辦法由來已久,也修正多次;問題是出在修改辦法的時間點,是在選前修,或者選完修,這次會有爭議是因為在初選過程中做修改。

納稅人願意付公辦初選費用嗎?

台灣師範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曲兆祥認為會有「公平性」的問題,他指出,「政黨」在民主國家的定位就是民間團體,推總統候選人、選黨主席用「公費」,由納稅人出錢;現在登記的政黨有兩百多個,每個都要辦的話,是否都要補助?

曲兆祥說,其他社團也是民間團體,例如獅子會、扶輪社、勞工團體選會長或理事長時,是不是也可用公費;為了公平起見,要全面性去補助,這沒有道理;「怎可拿納稅人的錢,去做政黨的事,這是不可以的」。

政治亂象源自「法律工具化」

但是選民看到爭議總是會質疑,難道沒有可長可久的制度?曲兆祥表示,「沒有任何制度是萬靈丹,所有制度都有其侷限性」;各政黨的特性不同,採用的規則也會不同。

「重要的是,必須透過各政黨的民主程序產生規則,更要遵循『依法統治 rule of law』的精神。」曲兆祥強調,雖然政黨的規則不是國家法律,但應該為所有黨員所遵守,不能是你當黨主席用一套,我當主席用另一套;選縣市長時用一套,選立委又換一套,選總統又想玩另一套規則。

但是,政治人物更改規則,總是訴求於選民,是為了大選勝選以及國家的未來。曲兆祥認為,這種說法就是「為了勝選,把法律工具化」,法律應該是公平、客觀、衡平的工具,不是任何政黨、任何人的工具。

曲兆祥說,台灣的政治之所以亂,就是因為很多政治人物把法律當成有利於自己,打擊對方的工具,把法律工具化之後,政治一定是混亂的;為什麼呢?「只要我掌權,我就拿法律對付你;也不要說這是在批評哪一個黨,天下的烏鴉都是長一樣的。」

公辦初選民調禁「換柱」?

時代力量立委徐永明提到民進黨於1995年曾經做過的嘗試,當年採行兩階段總統初選,第二階段開放非民進黨員投票,但後來發現,「實體投票」會有激烈的「政治動員」,所以後來往民調方向進行。

不過,徐永明倒是看到公辦初選的一絲契機,他表示,美國的制度行之有年,變成政治文化的一部分,政黨屬性也不相台灣那麼剛性,美國雖有全國提名大會做最後提名,但較像是嘉年華;而台灣兩大黨初選民調模式驅同,對比、互比也變共同詞彙,或許可以在這基礎上做討論。

但他也提及政黨可能會抗拒的政治現實,因為公辦初選具法律效力,規範涵蓋範圍除了時間、流程,是否還要包括政治獻金;而初選結果是否有約束力,例如「不能換柱」等,或是政黨的自由度會下降問題,都需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