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就像藏在地底的石油 法界:利益越大犯罪空間也越大

科技趨勢

數據也可能成為有價值的貨幣?記憶體大廠美光(Micron)高層似乎給了我們肯定的答案。

記憶體大廠美光(Micron)在 2019 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上表示,數據是今日的全球貨幣,預估全球需傳輸、儲存、分析的數據量將於九年內成長十倍,至2023年時達 103ZB。

面對如此龐大的數據量,如何將其轉化為資訊並從中挖掘有用的行為結果將是一項難題,這當中「人工智慧」在數據分析的過程扮演要角。

美光運算與網路業務部門資深副總裁暨總經理 Thomas T. Eby 表示,未來在伺服器、數據中心、自駕車都需要大量的記憶體來支援數據,例如未來每輛 L5 級自駕車,記憶體每秒需處理 0.5-1 TB 的數據量,在車內娛樂系統方面,記憶體頻寬需求每秒也將達 150-300 GB。未來自駕車將會像飛機一樣有黑盒子,以每 30 秒持續錄製片段。

資料大量產生,將如同全球貨幣般可流通

Thomas T. Eby指出,過往資料中心以 CPU 構成運算主力,如今因為各項應用,有更多異質性運算元件的需求,如 TPU、GPU、FPGA、ASIC、神經網路運算晶片,未來在資料中心中增加新的異質性元件增加 6 倍的記憶體需求。

這樣聽來,數據經濟第一波就可以帶動記憶體的需求,若從大數據資料中轉變成商機,英特爾資深副總裁暨客戶運算事業群總經理Gregory Bryant則指出,全球有9成資料是過去兩年才產生,但真正被分析的僅有2%。

數據在科技廠的眼中,就像藏在地下的石油一樣,挖到有用的數據,潛藏無比商機,因此投資伺服器、投資資料中心等「數位經濟」領域成為資本市場近年最有興趣的主題。

專長於電腦犯罪公約的嘉義地檢署檢察官陳昱奉表示,數據經濟衍生出的權責問題也是美國司法界當今熱門議題。(攝影/鄭國強)


從技術端來看,更快運算的處理器、更大的記憶體、更強的影像處理能力還有5G,讓這波數據經濟看似商機無限,數據可以點石成金,但從雲端走下地面,在實務上,從使用端來看卻不是如此,美國在台協會處長酈英傑就曾表示,「我們確保所有人都在努力開發的數據和知識產權得到保護,以免被竊盜和操縱。」

更快、更多厚數據,但出問題時該找誰負責?

「數據經濟也衍生出個資保護、侵權問題,例如銀行、手機導入人臉辨識來解鎖、提款,請問,客戶臉部的辨別資料,所有權是銀行的嗎?是手機大廠的嗎?」、「在使用車子自動駕駛留下來數據,所有權是誰的?」專長於電腦犯罪公約(Convention On cybercrime)的嘉義地檢署檢察官陳昱奉受訪時提到,在美國已有產生衝突的案例。

數據量更大、更有價值,意味著犯罪的利益也更大,有新的產生數據媒介,例如自駕車,就會有新的數據犯罪空間,根據美國統計2010年的網路犯罪是2000年的數百倍,在「Markets for Cybercrime Tools and Stolen Data: Hackers' Bazaar」一書中更有詳細說明。

因此陳昱奉指出,數據衍生的各種權利義務議題也是美國司法界現在熱烈討論的焦點,就有執法機關要求後台數據管理廠商、銀行提供嫌犯資料時遭到拒絕,「因為這是我們和客戶之間的契約。」

即便美光、英特爾、美商超微、戴爾等提出許多新的伺服器架構、產品、處理器等等,但萬一資料中心、雲端的個資外洩,負責管理數據的廠商如臉書、google、亞馬遜等,它們的責任範圍到哪裡?

「伺服器中毒了,資料被駭了,雲端廠商有沒有責任?防駭作的好不好怎麼定義?在美國就有數據管理廠商被控告過失。」陳昱奉表示,美國司法界也在討論這些議題,台灣遲早也會面臨相同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