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輕熟女反覆下腹疼痛...竟是「子宮內膜異位症」復發!醫:3件事預防

醫藥保健

是30歲女性,4年前因子宮內膜異位症造成巧克力囊腫而接受手術治療,術後僅使用半年的停經針劑藥物,沒有定期回診追蹤。1年前開始出現下腹部疼痛、解便不順,以為是工作壓力大造成腸胃出問題,自行買藥吃卻不見好轉,甚至持續反覆發燒超過1個月。就醫檢查確認是子宮內膜異位症復發,卵巢長出5公分的巧克力囊腫,且合併骨盆腔發炎感染,引起持續疼痛及發燒症狀......

根據統計,每10位女性中就有一位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且研究顯示,不孕症女性同時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者甚至佔了25%,顯示其對婦女健康的威脅性。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吳珮如先解釋,子宮內膜異位症是一種慢性疾病,最常見的發生部位以卵巢、子宮、骨盆腔及腹腔居多,也可能侵犯至大腸、膀胱或肺部,引起經痛、骨盆腔疼痛、異常出血及不孕等相關症狀。

5年內5成以上復發率!新型口服藥新選擇

「對付子宮內膜異位症,應維持長期抗戰的治療心態!」吳珮如表示,由於不少患者誤以為只要切除病灶,就能永絕後患,輕忽其5年內高達5成以上的復發率,結果致使疾病復發、面臨再次手術的可能。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婦產部主任童寶玲指出,除了透過腹腔鏡手術,使用電燒或鐳射去除散佈的異位組織、沾黏、異位瘤 ,或切除手術,目前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以緩解疼痛與不孕治療為準,「原則上先以藥物治療,達到不需手術或延後手術的目標,即便接受手術,術後也應搭配長期藥物治療避免復發。」

吳珮如進一步指出,針對較重度的子宮內膜異位症或巧克力囊腫大於5公分以上患者,除了採用手術治療減緩疼痛與惡化,更建議術後搭配長期的藥物控制,「不僅能加乘手術治療效果,還能防止復發及二度手術傷害卵巢。」她表示術後藥物的選擇,首重「細水長流」原則,像案例先前使用的停經針劑藥物,雖能有效抑制子宮內膜異位症,卻有骨質疏鬆等更年期症狀的副作用,通常建議使用不超過6個月。

「過去常用的雄性素,則會造成長痘痘、聲音低沈或輕微肝功能影響的副作用,也讓患者長期用藥意願不高。」吳珮如表示,目前通過健保給付的新型口服黃體素,不僅能緩解疼痛,也較無以往藥物的副作用,患者術後可以長期使用不需停藥,且使5年復發率降低至4%,大大改善生活品質。「根據日本研究顯示,在早期復發階段的病人,若以新型口服黃體素治療,可有效控制疾病,為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帶來重複手術之外的治療新選擇。」

如何預防及避免「子宮內膜異位症」復發?

那要如何預防及避免「子宮內膜異位症」復發呢?

子宮內膜異位協會秘書長、長庚醫院台北生殖內分泌科主任張明揚表示,子宮內膜異位症的高危險族群包括有家族史、體型偏瘦弱的女性,以及從開始有月經到大學,經痛都沒有改善的女性都要注意。他指出,「若女性在20歲以後才開始有經痛或原有的經痛越來越厲害、每次經痛的時間更長都沒改善、性交疼痛或排便不正常等症狀,此時必須提高警覺,可能是子宮內膜異位症所引起的,最好能請經驗豐富的婦產科專科醫師進行會診。」

張明揚指出,預防子宮內膜異位症最主要還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他也提醒女性:

1.子宮內膜異位症主要好發在25歲,建議20歲女性都可以去照一下腹部超音波

2.平常少食用含雌激素的食物,像是雞皮、豆漿類食物不要吃過量

3.由於子宮內膜異位症難以根除,曾接受過手術者應選擇適合長期控制的藥物接續治療,保持每3個月1次定期追蹤。

吳珮如也提醒民眾,若是已復發且需要保有生育功能的患者,除了積極就醫檢查,也應選擇最能避免破壞卵巢的治療方式,為未來迎接新生命之前做好萬全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