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學費很貴嗎?為什麼教育部與教團說法大不同!

教育議題

每年6月不只是畢業季節,學校送走一批學生也將迎來下一學期的新生,教育部也將在此同時審議是否通過各大專校院申請調漲學費。

4月教育部拍板,108學年度大學學雜費可調漲2.17%,換句話說,公私立學校若申請通過,每學期可調漲1000至2000元不等,創下5年來新高,截止申請日為17日,目前尚無學校提出申請,不過反教育商品化聯盟代表謝毅宏透露,目前有樹人醫專、明新科大、中華大學傳出將於今年提出申請。

台灣的學費是貴還是便宜?

然而,台灣的高等教育學費到底貴不貴?高教工會青年行動委員會(下稱青委會)認為,台灣的學費不但不便宜,更高居人均GDP前100名國家中的第14名,平均學雜費為6218美元(約新台幣19萬5000元),相較全球平均3055美元(約新台幣9萬6000元)高出許多,與過往教育部及大學校長認為的「相當低廉」不符。

青委會參考OECD每年出版的《教育概覽》,並收集其他2017年全球人均GDP前100名(資料來源取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7年資料)的國家資料,將各國1年學士學雜費用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換算,再依據公私校學雜費和人數比例加權計算,得出各國平均學雜費。

根據計算一年學雜費低於3000美元有62個國家,甚至20個國家實施免學費政策,紐西蘭於去年開始也逐步實施免學費政策,從2018年免去大學第一年學費,至2024年則將免去前3年的學費。

不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朱俊彰表示,學雜費調整不能直接去脈絡化做數值高低的排序,任何國家的高等教育有他的發展脈絡與歷程,甚至每個國家的稅賦負擔也不太一樣,所以在討論學雜費調整時,教育部也不會用單一面向來決定是否調漲學費,會先從消費者物價指數、家庭可支配所得、家庭可支配所得定調幅,在根據學校的財務狀況、辦學績效,以及對弱勢生如何照顧做最後評估。

而去年調漲學雜費時,教育部也舉出台灣的學雜費占平均每人GDP比率則是明顯低於其他國家。舉例來說,2017年台灣一般大學公立占比為7.9%,私立占比為14.8%,但日本公私立占比分別來到20.2%與32.4%,美國則是15.7%與48.7%。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兩者在人均GDP採用的標準不一樣,但對照這份由青委會所整理的數據,美國(1萬2428美元,第五名)、日本(7733美元,第七名)也是排名相對前面的國家。

台灣政府挹注經費不到GDP1%,遠低於OECD國家

高教工會理事長、政大勞工研究所教授劉梅君表示,台灣高教現在陷入一個迷思,認為「有錢才有品質」,但從過去「5年500億」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以及現在的教育深耕計畫,拿了那麼多錢教育品質真的有提升嗎?而教育部為了讓分配資源有依據,要求各學校要有量化的指標,各種國際化指標、論文指標,甚至砸大錢力邀大師來校,不只未見國際排名顯著成長,學生真的受益了嗎?如果學校拿到資源,同時又調整學雜費,但品質沒提升是不是有教育貪腐問題?

劉梅君補充,老師為了衝論文、期刊量,重研究輕教學,或者許多老師被迫產學合作、學校為了爭取補助開辦各種專班,但老師的量就那麼多,不只影響到學生的受教品質,也造成學界亂象。

劉梅君認為,「台灣實質有效稅率實在太低,當然應該有增加有效稅率」台灣挹注高等教育經費僅佔GDP的0.68%,僅OECD國家的一半(1.32%),高等教育在台灣已經不是菁英教育,而是普及教育,不管國家稅收或企業紅利稅等,讓高所得的人負更大的責任,才讓教育平等得以落實。

教育部則回應,國家針對高教教育將持續挹注,包括1年投入逾400萬,今年還額外增加13億元在高教深耕計畫,為協助大學留才攬才,也投入7.5億元在玉山計畫,都是為了協助高教與國際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