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額無上限! 金融研訓院院長黃崇哲:善用台商回流資金推動產業轉型

台灣銀行家雜誌

台商資金回流,台灣相關單位均以歡迎的態度和支持的作為,希望藉此讓產業得以轉型升級,擺脫過去幾年產業發展遲滯的狀況,金融業除了全力配合政府政策協助台商返台投資,也應該加快金融業服務國際化的腳步,開發優質的投資商品,掌握轉型蛻變的好時機。

今年湧現的台商申請回台投資,是美中貿易戰帶給台灣的新契機。台商回家一起帶回來的龐大資金,經濟部的目標是藉此帶動本土產業共同發展,形塑在地的上中下游產業供應鏈完整,進而掌握後貿易戰的新全球產業供應鏈樞紐。

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黃崇哲在專訪中指出,產業發展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卻也是長期議題,需要持續投資、與時俱進,各部會的產業政策規劃看似也沒有停過,可是像「產業空洞化」的迷失在台灣卻也如影隨形,「問題的關鍵是在於投資標的!」

黃崇哲呼籲,善用台商回流的資金推動產業轉型,更鼓勵金融業界積極參與,順應跨產業整合的全球趨勢,結合製造業資金提升金融服務業的國際角色,抑或導引長期資金注入可支撐未來台灣社會的金融商品,「這需要國人一起行動!」

台商回流資金持續擴增中

近期一直占居重要媒體版面的「台商回台投資」議題,最早可回溯到2018年11月間,當時行政院長賴清德在行政院會聽取國發會「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報告後裁示,除了以企業需求為導向,提供客製化單一窗口服務,縮短行政流程等,作法應有別於以往,以引導優質台商回台,促進產業升級轉型,打造台灣成為全球產業供應鏈樞紐。

隨著美中貿易爭端一次又一次的激化,台商向「投資台灣事務所」提出的申請回台投資也一波又一波,經濟部從當時初步調查台商25家有意返台擴增生產線,到目前(2019年5月下旬)已宣稱申請回台投資額可到6,000億元,其中可望在今年落實的金額,之前估計約1,000億元,現在也上調到1,600至1,700億元。行政院長蘇貞昌於5月30日親自主持的首次「推動經濟發展專案會議」,亦是定調台商回台投資金額上看6,000億元,經濟部再次提出,預估3年內還有更多台商回流。

黃崇哲認為,這些回流資金的金額雖被說有灌水之虞,事實上單是台灣金融產業就擁有豐沛資金,壽險公司有近20兆元新台幣的海外投資部位,與台灣相關的資金永遠是「源源不絕」,相信台商回流的資金勢必「無上限」,只要我們的投資環境能提供資金妥善安排。

回流的台商拉開一個十分明確的情勢:台灣在全球經濟戰略上具有無可取代的彈性地位。美國和中國大陸兩隻「獅子」一旦持續對峙、急欲主宰國際權力,台灣將會是布局全球的台灣企業最安心的堡壘。

金融業不要只用低利率參與

正當台商帶著龐大資金返鄉,黃崇哲指出,我們的銀行業也用行動支持,一則配合國發基金的融資優惠專案,另外再提出土地融資購地貸款優惠,「這就是傳統『大製造業』的單一想法,國人太容易陷入了!」

彙整業者最新說法,兆豐銀、臺企銀、臺銀、合庫、一銀、土銀、華銀、彰銀等行庫,都有類似的自辦型土融專案。公股行庫競拚台商貸款,年息最低利率從1.49%起跳,貸款滿2年之後的第3年起以1.72%計息,刷新公股行庫所提優惠方案的行情,且每家行庫把業務目標設在「少則500億、多則破千億」,原本就存在的源源不絕資金池,為了爭取台商客群再度開打「價格戰」。

黃崇哲說,業者立意良善的規劃,台灣資金豐沛的缺陷很快就會浮現出來,金融業參與台商回台投資潮流,應該有更多契合前瞻產業、社會未來需求的構想。

5月中旬,台灣經濟研究院舉行2019年「亞洲政經景氣展望研討會」,行政院政務委員龔明鑫致詞指出,全球供應鏈移動隨著美中貿易戰而加快,台灣因台商大量回台投資而有機會建構新的產業生態,且能與中國大陸以外的亞洲夥伴,建立起「非紅供應鏈」,台灣應在此時做到「長多」的扎實投資,作為台灣未來20年發展的重要基礎。

一如前行政院長賴清德的提醒,「未來3年為吸引台商返台的關鍵期」,應確保回台廠商確實有助台灣經濟發展,需秉持前瞻創新思維,主動發掘潛力廠商,引導投入重點產業,建立有利創新升級的產業鏈,厚植我國經濟發展實力。

台灣未來20年發展的重要舉措

在行政院如火如荼推動「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的同時,財政部亦提報行政院通過《境外資金匯回管理運用及課稅條例》草案,5月27日二度在立法院排審,目標是趕在臨時會期間完成三讀程序。財政部在草案中推估,專法完成立法後,一年匯入資金規模預估4,272億元,預計可挹注稅收248億元,一方面增加政府稅收,改善基礎建設等投資環境,整體資金亦有25%可用於金融投資。

對於境外資金匯回台灣,行政院版草案規劃首年稅率8%、第二年10%,一旦業者有實質投資行動,可以減半為4%、5%,匯回資金若不做投資,必須在「專戶」綁定5年,再分3年各領出三分之一解套。黃崇哲指出,入了「專戶」的資金宛如「坐監」,不能輕易動用,這樣的作法和銀行業手握豐沛資金、卻只能用低利率搶土融客戶沒有兩樣,回台資金真正發揮效用,應是流向轉型產業布局,諸如軟硬整合、5+2產業、前瞻建設等,都在等待大筆資金的投入。

臺大經濟系教授陳博志分析台灣經濟發展,近20年來面臨「既有產業外移太快,新產業發展太慢」的困境,同時,投資環境及條件也太傾向低成本謀利,沒有提供塑造技術企業家的視野。

黃崇哲進一步指出,新興產業、創新投資議題在台灣不容易發酵,和陳老師的分析存有因果關係,「我越接觸金融業,越覺得這一塊是我們金融業可以急起直追,更能是台灣趁著此波開始改變的最好契機。」

前瞻台灣需求:同步滿足產業、社會和資金善用

黃崇哲指出,產業、金融、資金不是各自為政,以全球跨領域整合的多元思辨來看,財政部規劃的台商回台專戶,可以用於推動更多的社會脈動,活絡產業升級,期盼政府能夠承擔起更大的資金引導角色,為台灣的經濟再發展而努力,諸如產業新創投資、產業數位生態系建構、5G醫療服務、人機(AI)協作案例等,都是大批資金可以共同嘗試利潤共享、風險分攤的良好方向。

「善用這些龐大的資金能量,推動大規模的基礎建設開發,或者是在資本市場中造市、營造避險或再保險的新管道」,黃崇哲說,已開發國家過往在推動國家發展時,會採取政府適當舉債的模式,也就是由國家/政府發行長期公債,開放給全民參與購買或投資,所籌募的資金用於興建基礎建設、推動社會保險等,日本、美國都採取類似作法導引民間閒置資金,這和現在善用台商返台資金於產業、社會,比國外經驗更好,不必增加政府的財政負擔,同樣能達到國家社稷的財富永續成長。

黃崇哲建議,執行上可以有三套解決方案:其一,政府針對專戶擁有人「借錢」,專戶資金限定用於政府指定的前瞻產業或國家重大發展,如攸關台灣未來的5G,系統主體骨幹可由政府先期投資,運用的就是向專戶借來的款項,專戶擁有人獲得類似固定收益的定期收入,估計收益率能高於銀行定存利息。一旦5G主系統因政府資金無虞下而加快建構,其他業者跟進開發5G的應用,就有機會在速度上更快,讓台灣不會缺席未來世代的技術創新。

其二和其三,都是需要借重金融機構的專業知識和熱情參與,因為都是創新金融商品的開發。黃崇哲指出,其二是研發台版巨災債券(Catastrophe Bond或Act of God bond),其三是發展社會影響力債券(Social Impact bond),這兩種含有社會互動高成份的金融商品,指定專戶資金可以投資。

巨災債券源自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現象,包括天然災害累積易釀成巨災,如歷史上的「八八風災」造成原住民滅村、地層生態改變等龐大損失金額,其規模已超越現有產險業的完全承擔,由於個案發生頻率上升,國際再保險公司亦大幅緊縮,需要發展巨災債券以分散風險。黃崇哲分析,巨災形成在台灣會發生在城市、農業、漁業等,由我們的金融機構研發台版巨災債券,募資對象基本盤是國人,進而邀請國際投資人參與,開拓台灣與國際資本市場互動的管道。

至於社會影響力債券,黃崇哲指出,對台灣最適合,「因為台灣社會本質就是良善!」民眾習慣上本於自發相互幫助。

法國巴黎銀行財富管理《2018年全球創業家報告》指出,「社會責任投資」(Socially Responsible Investment)是要避免會造成負面社會影響的有害企業或產業,同時實現財務報酬最大化;而「影響力投資」(Impact Investment)則相對更為積極,透過投資以正向影響力為核心業務模式的公司,從而為社會或環境帶來正面影響。台灣健保當中的糖尿病治療、食安預防及檢測,吸毒防治、弱體保險等等,都是台灣開發這類金融商品並導引特定資金投資的最好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