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們的夥伴:島嶼上的鳥類知音人─鳥類嚮導

生活品味

《國家地理》雜誌寫手、美國賞鳥名人諾亞史崔克(Noah Strycker)曾於2015年訪臺,記錄到118種鳥類,其中25種為臺灣特有種,他在當年度eBird鳥類資料庫上傳超過六千種鳥類資料,名列全球第一。短短三天內,他能在臺灣看到這麼多種鳥,靠的是鳥類導覽對鳥類習性的熟悉度。

石門水庫旁的林蔭道上,來自新加坡的賞鳥團跟著洪貫捷的腳步,隨著忽左忽右的「魁——魁——」聲響探望,樹影間的每次騷動和鳥鳴,都牽引著團員手上的望遠鏡和大砲照相機。眼前掠過一道藍影,大家低聲驚呼之際,身披豔藍羽毛的臺灣藍鵲飛上枝頭。團員Jenny用下巴指了指洪貫捷說:「新加坡賞鳥圈說,在臺灣He is the best(他是最好的),來臺灣要找他。」

小島有輕鬆賞鳥的優勢

洪貫捷前一天才從「美國賞鳥博覽會(the American Birding Expo)」回來,左手還留有帝雉外型的靛色暫時性刺青。會從事鳥類導覽的工作,一方面能延續賞鳥的興趣,一方面也想賭一口氣,「我念生物系,相關的事情就想做個20年、30年。」

從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研究所畢業後,曾在中華鳥會等鳥類保育團體工作,第一次帶賞鳥導覽,起因於同學的英國友人想來臺灣賞鳥,之後業界知道他可以帶賞鳥,便轉介相關機會,從2008年斷斷續續地做,至今已十年。

黃山雀是保育類留鳥(如左圖),棲息在中、高海拔的闊葉林或針闊葉混合林中;右圖則是帝雉公鳥(前)及母鳥(後)。(圖片來源/鄉間小路)

臺灣為世界九大候鳥遷徙線之一,東亞到澳洲遷徙線的中途站,可同時看到八大生物地理區中古北界與東洋界的鳥類。只能在臺灣觀賞到的特有種有27種以上,是國際鳥友的賞鳥天堂。

目前來臺灣的賞鳥客人,有停留5至12天不等的專程賞鳥客,也有半天至兩天的短天數商務型或郵輪遊客。對國際賞鳥客來說,臺灣的優勢是短短幾小時就可以上山下海,而且目睹珍稀鳥類的機率極高,「除了冬天看不到臺灣叢樹鶯,一般來說10天都可以看得到25種特有種,最差也有23、24種。」

洪貫捷說,幸運的話,光在大雪山就可以觀賞到26種特有種,剩下的一種,是僅分布在臺灣東南部的烏頭翁。「但鳥類的出現無法預期,有時候兩個人前後相隔十分鐘,看到的都不一樣。」他說,賞鳥的需求一直都在,只是帶團會有壓力,因此做的人不多。他曾遇到天氣不好外島交通取消,有些人沒看到鳥就會給臉色看,也有過度要求用餐品質而超出預算的。

團員在石門水庫旁的林蔭道上尋找臺灣藍鵲。(圖片來源/鄉間小路)

廂型車在水庫外圍慢速行駛,洪貫捷搖下車窗,尋找鳥類的身影和啼聲。車子停在高處,一行人順著人行道往下走,彼時四周只剩蟬鳴。他看了時間,「現在是下午兩點半,不太是適合賞鳥的時間,只有聽到蟬的聲音,沒有聽到鳥的聲音。」步行才約莫十分鐘,大夥在路旁的溪洲公園停了下來,數以百計的紅嘴黑鵯在林間喧鬧。「在臺灣賞鳥的好處,是沒有瘧疾,也不用受水蛭吸血之苦。」拜交通網絡密集之賜,不必長途跋涉、費勁走入僻徑賞鳥,「交通發達到太誇張,路邊就可以賞鳥了。」

進入自然的界限

這次行程之一,是參加「2018阿里山鷴情翼趣國際賞鳥大賽」,「但志不在贏,」 Jenny拿出手機,翻出火冠戴菊的照片,盯著牠身型肥短的萌樣,興奮地說:「如果讓我找到Flamecrest(火冠戴菊),不管花多少時間,我都要追!」她說找在地鳥類嚮導的好處,是可以縮短找鳥的時間,手指滑過一張張鳥類照片,她對此行充滿期待。

團員中,有以拍攝為樂的,也有單純賞鳥的。洪貫捷說:「其中的差別在於對時間跟距離的要求,賞鳥也許20公尺就夠了,但拍照可能要逼近到5公尺,有些人會需要鳥出來好幾次才能夠拍到完美的照片。因為攝影對於鳥類出現時間與距離的要求高,干擾相對較強。」

應拍攝目的而干擾鳥類的行為有回播、餵食和造景。有些攝影者會利用播放鳥音的回播方式誘引鳥類出現,相關的倫理問題常引起爭論。「過度干擾是一定會影響鳥類生活的。若我使用回播的話,一個地方不會播超過三分鐘,音量也不會太大,鳥要是沒出來就會停止。」另一種是餵食,「有時候在特定餵食點撒一把土在地上,或者發出塑膠袋的聲音,目標鳥會以為你要餵東西而靠近。」洪貫捷說明,臺灣大部分攝影者只針對特定鳥種做目的性的餵食,且非長期在安全的環境下提供乾淨健康的食物。

洪貫捷手機軟體內可見到他各年度的鳥種記錄。(圖片來源/鄉間小路)

對比國外庭院設置的鳥類餵食器,除了不間斷地供應適當的食物,也會將餵食站吊高,讓進食的鳥類不易被其他動物獵食。「尤其是在寒帶溫帶國家的冬天,鳥類缺乏食物,餵食站可以提供補充性的食物。」而造景則是讓鳥類棲息在特定地點以便拍攝,過去就曾發生鳥類誤食固定麵包蟲的珠針而死的慘事,「現在改成將麵包蟲剪半,用體液黏住。拍鳥圈也在檢討這個事情,只是比較慢,這需要時間。」

臺灣鳥類豐富,讓國際鳥友痴心不已,洪貫捷一個月的連續帶團天數曾高達28 天,最近還遇到一位英國鳥友因迷戀大雪山,在手臂刺下「大雪山」三個字。對於許多開發案造成棲地破碎化,整體生態環境劣化的狀態,他很悲觀,進而更務實地在導覽中帶入保育議題給國內外鳥友,希望可以匯聚成影響力。這個鳥類富庶之國能否繼續展現動人姿態,人與鳥類如何相安共存,有賴鳥類導覽指引更多生態之美與界線分寸,讓大家懂得珍惜與愛護。

鳥類嚮導鳥類同事關係

洪貫捷說:「找在地嚮導的用意是可以節省時間,像我在國外獨自看鳥就會看得很慢,因為陌生。」鳥類嚮導若是對以下的鳥類習性沒有一定程度的認識,就無法為賞鳥人士指引出快速的賞鳥路徑,與鳥類分工打造出良好的賞鳥品質。

挑對適合季節

如果想看過境鳥,就必須在他們遷徙的季節才有可能目擊。例如9月過境的赤腹鷹與10月過境的「國慶鳥」灰面鵟鷹等。

熟悉棲息地點

鳥類各有適合的棲地,例如小剪尾這種溪流型的鳥類常出現在上游,因此若在瀑布區守候,通常有很大的機率可以看到牠們的身影。藍鵲喜歡出現於溪谷,在臺北烏來、臺中谷關遊客中心和惠蓀林場附近的溪流都容易看到。而領角鴞很忠誠,某些季節每天都會固定回到棲息地。此行中,他們就在南投竹山克明宮的天花板找到常駐的領角鴞。

太平洋金斑鴴時常群聚出現於海邊、河口。(圖片來源/鄉間小路)

以食性鎖定鳥類

在鳥類棲地中,可以鎖定他們愛吃的食物,在旁守候。非肉食性的鳥類喜食花蜜和甜度高的果實,因此在櫻花季會看到許多鳥類出沒,在山櫻花旁常可以找到冠羽畫眉和白耳畫眉等鳥類,成熟水果如木瓜樹也常常可以看到五色鳥和藍鵲。

叫聲和習性

除了透過鳥類的叫聲來辨別鳥類的種類、所在位置的角度和高度,還要了解其習性,才能有效率地找出目標鳥類。例如火冠戴菊常處於樹木高處,啄木鳥和茶腹鳾多棲息在樹幹附近,竹雞偶爾會在樹上休息,但九成的時間都在地面活動。

活躍的活動時段

若以一天來看,原則上大部分鳥類在日出後與日落前活動力會比較強,這兩個時段可以看到的鳥類較多,但每個地區的鳥類習性略有差異。在臺灣,天亮時鳥類還是會繼續活動,但在某些熱帶國家,鳥類在中午前就取得足夠的食物,午後就不太出來活動了。洪貫捷說:「賞鳥這種行程就是要早出晚歸,我們通常天亮前就出門了,晚上如果住在山區還會尋找貓頭鷹。」

不斷改變的外貌

不同性別、成功、繁殖期和非繁殖期的鳥類外貌都會不同。以夜鷺為例,亞成鳥階段有白、褐色的斑紋,成鳥後羽毛轉為白、灰藍色相間。而黑面琵鷺僅有繁殖期間的成鳥,胸前會出現黃色的繁殖羽。

本文轉載自《鄉間小路》2017年10月號。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鄉間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