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了 財政部的案子怎都「中華財政學會」在接?


一個學會,影響台灣數十年的財稅方向。自馬政府執政時期的財政部長李述德、張盛和,到民進黨執政時的財政部長林全、許虞哲除了大多為政大財政幫以外,他們的共通點都是來自於「中華財政學會」

「中華財政學會」成立於2009年,裡面不但出了歷屆財政部、金管會官員,更重要的是,它主動扮演了中華民國財政稅賦政策的大智庫角色,多年來,許多的財政部委外研究案均由財政學會裡的學者得標,研究案的考評委員,也是財政學會的學者,這個現象,連財政部內官員都私下透露「學術界有時像黑道」。

中華財政學會是財政部「專屬智庫」

一名少壯派學者表示,「這個圈子本來就很封閉,財政圈有兩位大老:政大名譽教授陳聽安、曾巨威,兩人輩份很高,很多現任財政部、金管會裡的官員見到他們都要尊稱老師,輩分上甚至是『師祖爺』,財政部過去許多委外研究案最後都落到他們手上。」

以陳聽安為例,在國內被公認是稅賦專家,擔任過財政部賦稅改革委員會主委,地位崇高。他在財政學會擔任常務理事時,前財政部長李述德、前金管會主委丁克華、前國庫署長凌忠嫄都只是理事,甚至在一次由劉兆玄行政院長召開的稅賦改革會議上,他還公開吐槽當過財政部長的顏慶章。

財政部、經濟部、原能會等許多政府機構在形成政策之前,習慣委外由專家學者先進行研究以及提出建議,每個案子由百萬到千萬元不等。環球經濟社長林建山表示,許多學者若透過學校名義去參加公開招標,但標得案子後收入要先繳回學校,因此寧可用智庫、學會的名義去標案,再繳部分管理費給該單位就好。

財政研究獨門,其他智庫不願接

學者指出,財政部的案子相當專業,就算符合資格去投標,但是進到第二輪審核,「對方可會要求你在某領域必須有一定年數以上的研究,篩選到最後,還是那些人在玩啊。」

「在評定論文的時候,負責評定的委員會成員也是財政部請來的,可能某個委員是財政部另一個案子的得標者,卻是這個案子的評審。」這名學者指出,財政學會的人影響財政部官員,財政部又影響了評審的資格。一位部會官員說,「整個財政系統就這樣近親繁殖了阿。」

但林建山說,財政部的研究案領域較獨門,本來就很少學者做研究,幾大智庫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經院、台綜院、工研院經資中心等,平常就不會養人去接財政部的案子,「例如以前林全還在中華經濟研究院時,他和孫克難接的比較多,離開以後,中華經濟研究院就很少接財政部的案子。」

「陳聽安、曾巨威這幾年也比較少接財政部的案子了。」一名教授私下表示,曾巨威在國民黨執政時期被提名為不分區立委,張盛和部長任期結束前在討論修證所稅的議題,他的提案和黨團立場不一樣,「他就黑掉了,案子就接的少了。」

前台經院六所所長楊家彥說,財政部很少做研究,研究的領域又專業,其他智庫專門雇用研究員去接案又不划算,久而久之,當然就只剩下財政學會了。

一個學會,影響了一個國家的稅制和政策走向,而且是受同樣訓練的同一群人「相濡以沬」,這種封閉系統缺乏多元參與,也不容易腦力激盪擦撞出新的火花,或許正是台灣稅制改革「鬼打牆」的結構性問題。

《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