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送中後英首相熱門人選籲挺香港 專家:英國將重返南海設基地

國際政治

香港反送中抗爭激起過去22年來英國官方首度對香港問題、中英聯合聲明表態,英國外交大臣韓特(Jeremy Hunt)26日表示,英國非常關切這項引渡法案,呼籲中國遵守基本法,維護香港自由,反送中條例就是中國未來發展方向的試金石。然而《漢和》雜誌卻揭露,英國似乎對中國早就沒有信心,不但增加自由航行南海次數,極有可能重返南海並選擇在新、馬建立軍事基地。

英國下屆首相熱門人選、外交大臣韓特26日在國會表示,「香港發生的事情,我認為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都是一塊試金石,看中共會朝哪個方向發展。」他表示,香港自1997年來獲得巨大成功是建立在其基本自由的成就上,1997年以前更是如此,任何違背保護自由的『基本法』條款和精神的事情都不應該發生。

英外交大臣發聲,有義務支持香港人

「我們不僅在道義上有責任站出來支持香港人民,實際上我們還有一項具有法律效力和國際約束力的法律協議。」韓特呼籲中國遵守當年鄧小平與柴契爾夫人簽訂的《中英聯合聲明》。

雖然到了香港反《逃犯條例》引發抗議後,英國官方才開始有越來越強硬的表態,但在軍事上,早在去年起英國軍艦就開始「自由航行」南海,表態支持美國的立場,反對中國在南海侵占無人島礁的作為。

今年1月,英國皇家護衛艦「阿蓋爾」號更與美國軍艦首次在南海舉行軍事演習,英國國防大臣加文•威廉姆森(Gavin Williamson)隨即在2月表示,將抓住脫歐帶來的機遇,重新進行戰略定位,「英國將展現硬實力,派遣最新的航空母艦到那些不遵守國際法的國家地區,包括南海」。

但威廉姆森的話才說完卻遭到英國國內媒體、中國媒體唱衰「沒資格又沒實力」。中國官媒《環球時報》羞辱,連《外交家》(The Diplomat)雜誌都說英國比出一個空的手勢,,暗示英國若脫歐則需要中國這個貿易夥伴,雙方未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英國欲秀實力,卻遭環球時報唱衰

中方看不起英國政府早有跡象, 2015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英國,就答應與法國公司合建英國的核子發電廠,根據郭文貴透露,當時中國駐英大使劉曉明驕傲的對英國人說「你們有錢嗎?有技術嗎?我們不來投資還會有誰來啊。」許多國際媒體更指英國為了脫歐後的經貿,不可能去觸怒中國。

然而最新一期的《漢和》雜誌分析卻認為,英國不只是自由航行而已,還將重返南中國海地區建立新的基地!

《漢和》報導指出,2018年,即便可能觸怒中國,英國開始「重返南海」,英國皇家兩棲攻擊艦「海神之子」號(HMS Albion)從日本駛向越南途中刻意穿越了中國西沙群島的12海浬範圍內。2018年7月分,「薩瑟蘭」號(HMS Sutherland)也經過南海,但這次卻被16艘中國軍艦尾隨跟蹤。

也在同一年,英國與越南以慶祝建交45週年為由,發表聯合聲明,維護現有仲裁判決以即自由航行的承諾,顯示兩國在南海問題上有共同的立場,反對中國的「九段線」之說。

紐澳等國支持,英可能在新加坡駐軍

《漢和》分析認為,英國恐怕不只是軍艦自由航行南海罷了,更可能進一步重返南海建立軍事基地,尤其是英國本來就與澳、紐、新、馬組成《五國聯防協議》(Five power defence arrangements)與其他4國保持軍事關係,並在汶萊有軍事基地,英汶之間也已有聯合軍演框架「Ex Setia Kawan」,因此英國重返南海已有良好的基礎。

再者,《五國聯防協議》原本是針對新加坡或者馬來西亞遭受攻擊時參與協議的國家所採取的反應及給予的軍事援助,但能否涵蓋馬來西亞在南海所受到的威脅則屬於模糊地帶,《漢和》認為,未來《五國聯防協議》的內容是否擴充到南海海域,值得觀察,如果英國延伸《五國聯防協議》的框架精神,那麼極有可能在新加坡建立軍事基地。

《漢和》認為,英國在新加坡建立軍事基地有幾個好處,第一,呼應《五國聯防協議》的一體化區域防禦系統總部(HQ IADS)就在馬來西亞,再者,英軍必要時以和美軍共用設施,彰顯英美同盟關係。英美兩國對中國在南海的作為都主張應該遵守國際法(中國不能擁有人工島礁主權)。正如《外交家》雜誌所說,英國在南海的利益上還是會選擇向西看(美國)而不是向東看(中國)。

反送中遊行,是中國發展方向試金石

還有,英國與前英屬殖民地國家擁有傳統友誼關係,在東南亞如新加坡、馬來西亞與汶萊,都是潛在支持英國重返亞太的國家,《五國聯防協議》中的澳洲與紐西蘭也勢必支持英國,這個協議將成英國回到南海最佳平台。

在這次香港反送中抗議活動中,英國首相梅伊已公開聲明港府擬定、北京支持的《逃犯條例》(即遣返法)違背香港基本法與中英聯合聲明,下一任首相熱門人選韓特更說明了,中國當局對反送中抗議的態度,是最佳試金石,換句話說,更可能是英國重返亞洲的觀察指標。

梅伊的聲明只是先兆,中國對香港的威脅絕對不是這次抗議結束之後就會減緩,因此英國未來可能會有進一步的行動,尤其當「是否脫歐」塵埃落定、結果明確之後,英國就可以邁出更大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