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萬份工作消失 外資:未來將有一半的台廠撤離中國

中國股市

正當中國經濟面臨內外交迫之際,中國股市週一也出現大轉折。

8日開盤後不久,上證指數(滬指)盤中一度重挫3%至2918.72的低點;深圳成指一度下挫3.4%至9124.16點,跌幅超過5%的個股已經高達400餘檔,正當美中貿易戰重啟談判,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中國股市再度出現疲軟?

其實除了外在因素,中國股市也有自己內部的問題,其中包括科創板的首次上市新股(IPO)將加速進行,也對上海及深圳A股萎縮的資金產生排擠效應,也衝擊市場信。

另外,即使美國總統川普G20峰會上與習近平表面上講和,表示不加徵新關稅,但川普堅持維持2500億美元產品的25%關稅,其衝擊逐一浮現,包括5成台灣電子廠商將撤離中國,以及近期廣東的新三板上市公司深圳聚電智能科技突然倒閉,引起140多家供應商追討上億元人民幣貨款、500多名員工討薪,在在都衝擊市場信心。

科創板有150家排隊IPO的企業

僧多粥少,資金流動性趨緊,不利大盤,迫使上海及深圳兩大指數連破中短期均線,滬指回調過程當中,可能在120日線(半年線)2922.4點受到較強的支撐。

而滬深大盤資金緊俏的主因是即將於7月22日開市的科創板,目前科創板已經有150家排隊IPO的企業,這是對大盤資金最後的釜底抽薪釜。外界估計第一年會有100家公司上市科創板,集資規模達1000億元人民幣(約149億美元)

科創板首批上市公司共25家,光是本周(7月8日-7月12日)一周內,共有21家公司進行網上網下申購,其中7月8日有1家,7月10日有9家,7月11日有4家,7月12日有7家,本周五,首批上市的25家公司的申購將全部完成。

滬深A股單日成交萎縮至4,000億以下

除了科創板新股吸金外,華為禁令其實沒有被鬆綁,美國仍對中國課徵25%,使得外資、外商、台商持續撤離的趨勢不變,也導致滬深A股資金緊俏。

4月以來,外資持續流出A股,4月份淨流出近人民幣(下同)180億元,規模為史上次高,從3月以來,從香港北向資金買賣 A 股的成交量連續 4 個月下滑,從3 月的人民幣 1.15 兆元下降至 6 月的6983 億元人民幣,降幅約 40%。

同時,中國A股成交金額也出現萎縮狀況,滬深兩市成交額從2月的本輪高峰的近1.2兆元人民幣,一路萎縮,4月30日不到5,000億,7月5日滬深兩市成交額更慘,不到4千億元。

另外,從基本面來看,台商的撤離對中國的居民就業和收入產生影響,也間接影響A股。

未來5成台灣電子廠商將撤出中國,造成300萬人失業

花旗報告指出,美國對中國進口產品加徵25%關稅,將削減在中國營運的台灣科技廠商的成本優勢,並加速台廠撤離中國,並導致中國多達近300萬份工作消失。

報告指出:「台廠出口佔中國出口的比重至少10%,在中國營運的37家台廠名列對美國出口的100大出口商名單,由於中國勞動和其他成本快速上升,勞力密集產業已陸續撤離中國。」

花旗的報告預估,台廠在中國僱用1千萬名工人,60%是資訊和通訊科技產業,累計的投資金額超過660億美元,「未來幾年30%至50%的台廠將撤離中國,預計將裁撤177萬至295萬份工作」。

根據中國國際金融公司(中金)的研究報告,製造電腦和電子產品的中國上市公司,也會成為美國上調15%關稅第2大受害產業,且佔他們去年獲利的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