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疲倦無力...酷暑難耐怎麼辦?急診科醫師:「5要點」防熱衰竭和中暑

醫療保健

炎炎夏日來臨,每年急診熱衰竭和中暑病患也隨之氣溫上升而增加,其發生主因是人體在長時間處於高溫溼熱,造成熱量無法順利排出;或是在水分容易蒸發的環境中,沒有適時的補充水分以及鹽分。

我們先來看看熱衰竭與中暑有何不同:(摘錄自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網站)

熱衰竭:

指的是在熱的環境下過久,持續流汗,且未補充適當的鹽分及水分,造成全身性不適之反應;主要有2種狀況,一種是水分的大量流失,病患會覺得非常口渴;或太快速飲用過量的水,而忽略「鈉」離子的補充。體溫大多是正常,或者稍微上升一些;病患可能會有頭痛、疲倦、無力、躁動不安、定向能力變差、噁心、嘔吐、肌肉痙攣等現象。

中暑:

是一個會危及生命的急症,定義是在無法散發熱量的環境中,造成體溫超過40.5℃,合併中樞神經功能出現障礙。中暑初期身體會覺得熱、皮膚乾躁發紅、心跳過快、呼吸急促、低血壓;情況繼續惡化時會造成身體的調節體溫機能失效,體溫上升、無法流汗、頭痛、頭昏、噁心、嘔吐、視力障礙,甚至會引起多重器官衰竭、神智混亂、定向力變差、嚴重者昏迷、抽筋。

熱衰竭與中暑的照護方法

初步救護:

應立即把病患移到陰涼的地方,移除身上過多的衣物,並以溫水擦拭或是以灑水方式幫助降溫。可將冰冷的毛巾敷在患者的頸部、雙側腋下及鼠蹊部。若病患沒有出現噁心嘔吐或意識不清的症狀,可以協助補充濃度在 0.1-0.2% 的食鹽水或運動飲料來補充水份及電解質

可能併發症:

中暑會合併脫水、導致急性腎衰竭、心律不整、橫紋肌溶解症、肝臟損傷、休克、抽筋、昏迷,嚴重甚至會導致死亡。

如何預防?

1.高風險族群,如幼童、老人、有慢性疾病者、高溫或密閉空間業從事者等,應適時、適量的補充水分與鹽分。

2.一般人在濕熱的環境或進行劇烈的活動後,應適時補充水分與鹽分,並休息及讓身體散熱。常在戶外工作或運動者,建議每小時喝2-4杯的水(一杯為240 cc)

3.夏日避免穿著會妨礙熱量散出的衣物。

4.有服用藥物(抗交感神經藥物及抗膽鹼藥物)、飲酒、肥胖者都應注意,適時補充水分與鹽分。

5.避免在高溫環境下長時間活動。

什麼時候需要尋求醫療協助?若懷疑有熱衰竭或中暑情形時,應立即打119電話求救、協助送醫。

原文作者為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 趙君傑,本文轉載自《北醫附醫健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