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艦佈局中國20年仍中止上市 黃齊元:聯電不想學FII

產業動態

在中國科創版開市的當天(22日),原先於3月遞交上市申請書的台灣晶圓代工二哥聯電、中國子公司「和艦」赴中國上市案,卻戲劇性的喊卡。聯電表示,經中國主管機關多輪審核問詢,因和艦持有聯芯15%股權,雙方在和艦對聯芯具有實質控制權認定上無法取得共識,是決定中止和艦上市申請的主因。

為何突然選擇不上市?

雖然聯電重申中止上市,對財務及業務並無重大影響,不過22日股價則是以13.6元、下跌1.45%作收。和艦是聯電在時任聯電董事長曹興誠的指令下,在2001年於中國蘇州成立。和艦當初就以在中國上市為目標,今年3月正式以打包「和艦」、「聯芯」、「聯暻」三間公司的方式,在上海科創版申請上市。和艦主體是和艦蘇州8吋廠(2003年試產)、聯芯12吋廈門廠(2016年投產),以及負責IC設計服務的聯暻半導體(山東)。

原先聯電對赴中上市寄與厚望,如今卻是決定終止上市,長期關注兩岸的創投機構藍濤亞洲總裁黃齊元觀察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和艦無法克服同業競爭的問題,台灣(聯電)跟中國(和艦)擁有相同的客戶,就像媽媽和兒子一樣,根據中國的法律上市需要切割。」

7月2日和艦回覆長江證券的第三輪回函中指出,和艦與聯電的確存在「重合客戶、供應商的狀況」,不過和艦解釋主要是因為晶圓代工行業的特性,「造成客戶、主要供應商的集中度較高。」黃齊元原先以為中國會以特許的方式讓和艦過關上市,「但現在看起來應該是沒有拿到核准。」他也舉例鴻海在推動旗下工業富聯在上海上市時,郭台銘的做法是將鴻海最好的部份切給FII。「切割業務這是商業問題,雖然技術上可以克服,但這卻是聯電不願意做的決定。」

聯電未來少了一個想像空間

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研究員劉佩真也分析,這次暫緩的背後「可能跟近期美中貿易疑慮有關,所以聯電中國佈局出現暫緩的狀況。」聯電在美國、台灣與美國DRAM廠美光的訴訟尚未結束,並且在去年宣布不再追趕先進製程,現階段會以成熟製程為主。

加上聯電的製程技術已經停滯在14奈米,因此以台灣相關法律來說,聯電目前製程轉讓只能僅止於28奈米,但是「在梁孟松帶領下的中國本土晶圓代工業者中芯,會在今年下半年小部分量產14奈米,雖然良率有限,但代表聯電在中國佈局還要面對中芯的競爭。」再加上按照原定計畫擴廠的台積電南京廠,都是未來聯芯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面對這次闖關失敗,華南投顧董事長儲祥生則認為「對聯電來說,像是少了一個想像空間。」不過他也表示,不再闖關先進製程的聯電,如果在「成熟製程找到它獲利的方法」,像是汽車電子、物聯網晶片等,「不一定要走先進製程,應用還是很多的。」

物聯網、車用電子仍有機會

和艦8吋廠去年的產能利用率超過100%,劉佩真觀察主要是因為8吋廠的物聯網晶片、車用電子等利基型產品表現較佳,她認為聯芯12吋廠的28奈米高階製程,在中國還會有一定的優勢,「但是未來中國會有更多晶圓廠陸續佈建,都是鎖定40-90奈米,代表12吋廠會有供過於求的潛在威脅。」根據招股書顯示,目前聯芯的12吋廠產能利用率僅有56.44%。

劉佩真也認為,聯電不再追趕先進製程的情況下,「確實與和艦的業務會有一些重疊,未來聯電也需要做整體評估怎麼做分工。」「聯電現在要如何做到分散產能更為重要,所以未來就看他在台灣、中國、新加坡以及日本廠要怎麼做出佈局。不過以他過去轉型的時間來看,等待成效浮現還需要一點時間。」關於聯電的下一步怎麼走,也是即將登場的法說會上的法人們想知道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