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險業大買美債ETF引起美國、金管會關注 原因出在這…

金融

台灣ETF成為搶進美債最快的大買家?根據《華爾街日報》引述美國銀行(BofA)的研究報導指出,台灣壽險業者在6月底最後兩周,一口氣投入30億美元購買本土投信的指數股票型基金(ETF),ETF大量購買美國債券,成為美債市場成長最快的投資來源。

根據金管會統計,壽險業投資國內債券ETF規模從2018年2月的763億元衝到2018年年底的3747億元,而今年投資的規模依舊持續向上,截至今年5月為止,國內債券ETF規模來到7231億元,其中,壽險業投資規模就達到6757億元,占比為94%。

而在ETF商品當中,美國標的ETF為最大宗,占65.6%,因收益相對較佳,成為保險公司偏好的產品之一;其次則是中國占19.4%,其他新興市場則為13.6%。

但其實,造成壽險業者紛紛轉向大買債券ETF的主因是,金管會從2018年11月限縮保險業國外投資(含國際板債券額度)上限為保險業資金的65.25%,使得壽險業國外投資空間受到壓縮,才讓壽險業開始大量投資以新台幣計價的外幣債券ETF,因為債券ETF不必計入國外投資額度。

一名大型壽險公司高層表示,壽險公司最喜歡投資的標的莫過於債券,因為具備長期、穩定、低風險條件,債券原先就是「最佳選擇」,但話鋒一轉他忍不住說,「金管會總是認為投資什麼太多,就不對;保單賣多了,就不對;可是我有什麼問題?我全部都在合乎規範之內買的。」

外媒關注,金管會擬整頓

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威格沃斯(Robin Wiggleworth)日前也曾撰文指出,台灣壽險業者買進大量的美國公司債、抵押擔保證券,一旦台灣金融市場出現動盪,可能對美國債券市場構成風險,甚至影響美國聯準會(Fed)決策。

不過對此,壽險主管則認為,台灣壽險業者買美債ETF占美國公司債ETF整體發行規模相對「極微」,也占壽險業可運用資金比重不高,從這個數據看,只能代表一件事情就是「台灣的經濟環境沒得投資」。

據了解,金管會為了整頓債券ETF過度集中在壽險業的現象,未來可能祭出三招來控管壽險業者,包括要求投信分散單一投資人比率、要求投信投顧公會推動投資人多元化、壽險業投資債券ETF擬訂匯率風險係數,以防堵規避國外投資上限。

一環扣一環,最大原因是台灣投資標的不夠

「我們買美債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彭金隆表示,台灣利率從2003年整個大跳水,當時壽險公司面臨一大堆的利差損問題,因為國內沒有投資工具,造成壽險公司的資金就開始往外跑。

彭金隆認為,現在壽險公司的錢一直進來,讓經營者面臨投資壓力,但國內又沒有合適的投資標的,所以業者只好到海外投資;另一方面,金管會也不希望壽險業國外投資比例持續增加,因此限縮了業者國外投資的額度天花板;然而債券ETF在法規上,被歸類不計入國外投資額度,「對於業者來講,當然就會去買,這是很自然的事情。」他說。

根據保發中心最新統計,截至今年5月底,壽險業海外投資餘額已達17兆3962億元,占可運用資金的68.73%,儘管去年金管會出手限縮國外投資的額度,但今年前五月國外投資仍增加1兆907億元,比去年同期還多2.7%,是歷年前5月國外投資增加金額最多的一次。

彭金隆也無奈,這是一環扣一環的問題,若要解決實在不容易,「(壽險投資問題)這就像是水一直流,你(金管會)把這個洞堵住,讓水流不出去,但他(業者)一定會再找其他低點流過去。」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