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氣爆5週年》 傷者與體制都逐漸復原 真相仍未呈現

高雄

5年前的7月31日晚上,高雄市前鎮區與苓雅區發生多起地下石化管線爆炸事件,造成32人死亡、321人輕重傷,也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身臨現場的受難者、被外界指責為元兇的李長榮化工、高雄市政府,都因這場爆炸,主動或被動成為台灣工安事故歷史中不可取代的角色,傷者的復健與賠償、肇事者的司法訴訟,5年來也發展出不同的結果。

氣爆當晚,騎車回家途中行經三多路的陳姿予受到重創,她的機車飛上某戶人家的三樓屋頂,自己則是下半身癱瘓,得坐一輩子輪椅,覺得自己「已經完了」。前途黯淡的陳姿予,與李長榮化工和解之後,走出原來沒想到的結果,她跨出大門,報名參加馬拉松,跑「競輪」馬拉松,從5公里開始,然後跑半馬,甚至在屏東高樹的路跑完成了42公里的馬拉松,並挑戰東京馬拉松。

受傷者一一恢復,還參加42公里馬拉松

當時在現場的消防替代役陳楚睿,從火坑中爬出,看到未被救起的義消那種遺憾,至今仍未消失,身上留下火的印記,曾過了兩年幾乎足不出戶的生活,每天更不停在心裡自問:「老天爺為什麼要這樣?」後來與榮化和解,李長榮教育基金會還資助他去英國念書,攻讀當代策展學位。

其他氣爆受災戶也和榮化一一和解,這不僅僅只是讓一個人的生活獲得修復,這場爆炸也讓台灣行政單位對地下管線的管理帶來結構性改變。

氣爆後,經濟部工業局藉由對全國各工業區的管理,由業者成立工業管線管束區域聯防應變組織,可以視為各地區有自己的「管群」,在這個管群裡面都設立一個像「會長」一樣的職務,並且同一個管群有共同資訊交換平台,裡面成員都是每家廠商負責地下管線的窗口。

不只如此,同一管群的公司還會聘用外部第三方進行陰極防蝕檢測,防止有未被發現的管線破損,防止幾百人傷亡的悲劇發生在台灣其他的地方。

定新標準與設組織,預防未知的管線破損

高雄市政府在氣爆案後也作了組織上的變動,成立一個統一管理的單位,來管理全市地底下錯綜複雜的工業管線。高雄市經發局依據「高雄市既有工業管線管理自治條例」成立「經發局管線安全辦工室」,掌握完整的管線與執行地管的日常管理。

這裡所謂的管理,也會牽涉到其他的市府單位,例如負責挖掘作業的工務局,工務局在氣爆後成立了「高雄市區道路挖掘中心」,並由高雄主要的石化大廠每天派駐1人,台灣中油公司則是固定每天駐點,因此當其他事業單位,例如電信業、自來水處、瓦斯公司等需要開挖地下管線時,現場至少有2家石化業者在場。

高雄市環保局則依「高雄市環境維護管理自治條例」,要求4吋以上地下管線今年5月17日前完成檢測,提供管線厚度、腐蝕與異常報告,以後每5年檢測一次。去年11月24日後,韓國瑜當選了高雄市長,雖然高雄市政府團隊換了一批人,但氣爆後預防機制的建立已牢固在行政體系中,不受改朝換代的影響。

至於被指責是元兇的榮化,原本是上市公司,在氣爆將屆5年、今年1月,與國際投資基金KKR進行換股,正式下市,公司表示此舉為準備策略投資,不排除未來重新上市。

傷者、法規都平復了,官司卻有逆轉的可能

另一方面,榮化也主動對許多受災戶提供補償,協助許多人生活回到正軌。但把場景拉到高雄高等法院,一庭又一庭的審理官司,把整個氣爆案拉回了現實,這也是許多高雄市民心中的疑問:「到底誰是元兇?」

2018年5月11日一審宣判,被告前榮化董事長李謀偉、高市府秘書長趙建喬、華運當晚操作人員等12人全數有罪,刑期由4年到4年10月不等,然而一審主要憑的是「證詞」,卻存在著極大科學推論的缺失,被告方因此上訴。

在今年高等法院的辯論庭中,法官特別傳喚來自美國化工事件調查專家梁仲明博士出庭擔任鑑定專家,以科學模型和實驗推論出榮化管線破裂的時間並非當晚8點46分,而是更晚的11點40分之後。

換句話說,在專家的判斷下,當晚8點46分到11點40分之間,榮化端仍接收到丙烯,表示當時管線根本沒有破口,且在11點40分前的爆炸應與該管線無關。這樣的結論,完全推翻了一審審判的基礎,法官最後是否採信仍是未知數,卻為探究氣爆真相埋下新的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