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變數夾擊 台資銀行香港分行仍有突圍機會

金融

對於台資金融業者而言,在香港越久,越能多面向觀察香港的變化及未來的發展潛力,反送中與美中貿易戰的確帶來挑戰,但憑藉銀行業者發展業務的企圖心,未必沒有突圍的機會。

從美中貿易大戰,到最新的「反送中」議題發酵,國銀在香港分行的營運,也引發金融圈矚目。一位公股行庫高層主管指出,金管會對於國銀在香港的曝險,包括放款、投資等亦高度重視,在5月曾做過一次全體金融業香港曝險部位的調查,顯見主管機關也擔心香港這塊市場後續的發展。

香港自從1997年回歸中國之後,與中國經濟連結的程度一直非常高,身為中國的特區,外界也一直認為中國在經濟上的變化,對於香港亦有「風吹草動」的影響。不過儘管如此,在重重的外生變數挑戰之下,國銀在海外全體分行的獲利,香港仍然占一定的比重。

台資金融機構駐港聯誼會會長,也是新光銀行香港分行行長林建宏協理,即引述金管會的統計數據指出,2018年底香港的台資金融業獲利達等值新台幣333.2億元,不僅遙遙領先第2名的美國(新台幣79.2億元)及第3名的中國(新台幣60.4億元),而且成長率亦大幅領先其他國家,和2017年對比,香港分行的獲利年成長33.2%,美國則衰退7%,中國大陸則成長10.8%。

台資銀行赴港三階段發展

林建宏從2000年來到香港,參與當時玉山銀行香港分行的籌備,擔任玉山銀行香港分行經理,到其後轉戰新光銀行香港分行協理,迄今已快20年光景,可說是目前台資金融業者在香港資歷最久的專業經理人。對於台資金融業者在香港的營運,林建宏分析,其實亦有階段性的發展,包括:(1)服務台商的企業金融業務;(2)擴大為雙引擎,兼而投入金融市場業務;(3)第三階段則再發展出財富管理業務。

林建宏認為,目前的台資金融業在發展模式上,大致不脫離上述的三種類型,只是看銀行如何選擇發展之路。例如金融市場操作,香港一定是重要基地,因為它是大陸當局推展人民幣國際化的起點、根據地,所以不論匯、利、股的相關商品操作,一定會以香港市場為重點,且不僅拆借,所有的資本市場與金融交易,香港一定是最熱門地區。

從人力資源、設備與總行支持度一較高下

若根據金管會的統計數據,2018年國銀香港分行的獲利前3名,分別是中信銀、富邦銀及玉山銀,2018年的稅前盈餘分別等值46.58億元、31.49億元、23.64億元新台幣。一位在香港多年的台資銀行主管就指出,香港雖然金融市場競爭激烈,但仍有出頭天的空間,就看銀行在人力資源、設備上如何補給,以及總行對於業務發展方向支持的程度,例如,中信銀的香港分行,就是最好的例子。

中信銀在香港開分行,正好是1997年回歸中國那年,當時中信銀除了企業金融業務之外,亦投入包括匯率、利率、股票等金融商品的財務金融操作,可說採取「雙頭並進」的雙引擎模式,迄去年底為止,中信銀已有84億的存款,且46億獲利高居全體國銀在港分行第一名的成績,足可見中信銀啟動新引擎,已成功開出另一條獲利之路。對此林建宏以他的觀察指出,在香港,大多數有多年發展基礎的民營銀行,現在都採取放款及財務操作並重的雙引擎模式。

倘若以獲利成績來看,前5名的中信銀、富邦銀、玉山銀、兆豐銀,以及一銀,不分公民營的背景,清一色除了傳統的放款業務之外,亦同時進行金融市場操作業務,10多年下來,都展現相當大的營運績效,即使是去年面臨來自中美貿易戰的挑戰,這些銀行的香港分行獲利,大多數也仍是有增無減。

公股行庫幾停止或縮小香港分行財管業務

儘管獲利不斷增加,但國銀的香港分行營運也面臨不少挑戰,其中,從今年初,8家公股行庫幾乎全面停止香港分行的財富管理業務,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一位大型行庫高層指出,之所以停止或縮小在港分行的財管業務,關鍵在於香港的財管業務遭三面阻力夾擊,讓大型行庫不得不全面收攤,不是主動撤照,就是停擺。

8 家公股行庫的作法,有些選擇直接撤照,有些則停止承作新業務或接收新財管客戶,為何如此?是因為三大衝擊所致,一位主掌海外事務的行庫主管分析,這些衝擊包括了洗錢防制及反資恐更為嚴格的要求、CRS及中美兩國同步追稅,以及對所謂「專業投資人」增加更多門檻,金融商品買賣更加嚴格等,導致香港分行財富管理業務越來越難做。

三大阻力讓損益兩平難實踐

對於來自洗錢防制、CRS追稅,以及對專業投資人及金融商品等三大項阻力,某大行庫的香港分行主管即提出內部評估說明,以前財管業務或許在花費500萬港幣投入電腦資訊設備的建置,就能損益兩平,「但現在可能要2,000萬港幣!」是過去的4倍,因為得投入大量的資金來購置電腦資訊系統配備,以達成監理機關在洗錢防制、打擊資恐等諸如KYC、EDD、客戶交易目的,及後續資金流向等最新要求,而且這些法規比台灣還要嚴格。

大型行庫主管直言,以目前財管業務的規模經濟來看,實在無力支撐膨脹數倍的新資訊設備成本支出開銷;此外,在CRS的執行上,由於目前台港之間並未有單邊、雙邊、多邊等任何一種租稅協定,因此面臨美國、中國同步追稅壓力,使得香港分行作財管業務更為「吃力不討好」,不僅得了解客戶在自家銀行的金流狀況,「連客戶在別家銀行的金流、財富情形也得掌握。」以務求追稅的國家能了解這些目標戶的資金流向全貌,亦使公股行庫香港分行的壓力更大。

另據國銀主管指出,香港不僅要求專業投資人的資格,也要求銷售商品經理人的專業證照,且要求的項目、分類越來越細,無形之中亦使法規「踩雷」的風險更大,上述原因加總起來,使公股行庫評估在財管業務上「不如歸去」,不要每天「提心吊膽」。

民營銀行靠規模經濟拚財管大餅

反觀民營銀行,在財富管理業務運作上出現變化的銀行相對有限;對此公股行庫掌理海外業務多年的高層即分析,不少民營銀行由於原本財管業務在國內就是強項,有一定的規模經濟及客群,因此尚能支撐,且香港是海外資金高度集中區,很多巨賈都將資金留在香港調度,使得財管業務有一定規模經濟的民營銀行,更不會放棄這一塊大餅。

即使是困難,也會有突破的機會。一位在香港分行任職多年的金融業人士認為,儘管香港監理法規越來越嚴格,但台資金融業想要在財富管理業務上突圍,仍有空間,其中「規模經濟」就非常重要。

舉例來說,獲利最好的中信銀,在香港當地就布建了400多人,是人力配置最多的銀行,而包括國泰、玉山、富邦等營運好的民營銀行,在香港分行配置的人數亦有1、200人之多;但反觀每家大型行庫人力配置,大都在60多人左右。

而在法遵人力上也是如此,民營銀行的法遵人力不僅止1、2位,各個業務也有自己的法遵人員,且多半都是團隊,連同稽核、審查的人力也都放進來。此外亦和銀行的發展企圖心有關,例如,玉山銀行初始僅60人,現在香港分行已配置200多人,獲利亦從原本的2.3億元新台幣成長至23億元,已是初始的10倍之多。

對此林建宏表示,新光銀行現在有38人,前期的打底階段已差不多完成,未來新光銀準備朝企業金融、金融市場、財富管理等三引擎方向來開展業務,同時打算擴編人力、倍增行員,現在新光銀已在做準備,將擴大辦公室空間以容納更多的行員。

除了人力資源上的絕對人數比較之外,人力資源的調度方式也是重點,最大的不同,就是民營銀行多半採取「深耕」作法,通常每位經理的任期都很長,但公股行庫則多半採取「3年一換」的作法,用「輪調制」,如此一來,由於分行經理更替頻繁,就不能累積對於香港在地市場的熟悉度。

各方搶搭粵港澳大灣區計劃

展望未來,面臨反送中、美中貿易戰等議題的挑戰,身為台資金融機構駐港聯誼會長的林建宏,也以更宏觀的角度分析香港仍有的利基及發展優勢,特別是現在正在進行,會在2035年開花結果,涵蓋香港、深圳、澳門、東莞等的「粵港澳大灣區」計劃,就是值得掌握的契機。

實地去粵港澳大灣區考察多次的林建宏認為,倘若過去40年錯過了改革開放的時機,那麼這次的粵港澳大灣區計劃:「絕對要及時搭上這班車!」分析中國的「粵港澳大灣區」計劃分工,林建宏進一步指出,香港是金融重鎮之外,深圳則將作為創新基地,而東莞包括高科技產業等在內的產業鏈分工,已做到非常細緻、完備的程度,足以補給廠商在當地的所有生產所需,這樣的分工結合,在其他國家可說是看不到的。

也因此,有前往考察的金融業者預言,中國對於粵港澳大灣區計劃,在其他國家,例如美國也看不到,像矽谷是美國的高科技及創新基地,但矽谷旁邊就沒有像東莞一樣的產業鏈補給城市。

對於台資金融業者而言,在香港越久,越能多面向觀察香港的變化及未來的發展潛力,反送中與美中貿易戰的確帶來挑戰,但是,憑藉銀行業者發展業務的企圖心,未必沒有突圍的機會,就看銀行業者的決心。

原文作者為劉書甯,本文轉載自《台灣銀行家》。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台灣銀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