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送中示威升級》「黑警還眼」百萬人塞爆香港機場 18點起限制飛機起降

香港

10日《經濟學人》雜誌,再度以香港「反送中」運動作為封面,表示這是六四事件後,中國最大的反對運動,若北京當局出動解放軍,後果將不堪設想。

然而,在昨日(11日)晚間,警民衝突再度升溫,港警直接進入地鐵進行鎮壓,發射催淚彈,造成濃煙四起,還有警察無差別爆打參加反送中抗議民眾,甚至有名少女被警方發射的布袋彈射破護目鏡,擊中眼睛,當場血流如注。有網友爆料,該少女右眼恐有失明之虞,香港醫護人員臉書「2/8醫護專職集會」發表聲明,直指是重演六四事件的血腥與殘暴,並於12日起醫護人員發起無限期罷工行動。

下午4點港澳辦發言人楊光召開記者會表示,嚴厲譴責示威者屢屢用極其危險的工具,攻擊警方,稱民眾向警方丟擲汽油彈為喪心病狂的暴徒,「開始出現恐怖主義的苗頭」,並讚揚警方,香港警隊是維護社會治安與法治的中間力量,2個多月來,香港警務人員克盡職守,依法履職,在止暴的第一線,表現出的專業、克制做出的貢獻有目共睹。

楊光強調,必須堅決依法打擊暴力分子,絕不手軟,堅決支持香港警隊,盡快將違法分子繩之以法。

港警已經完全摒棄人性,醫護人員罷工到政府回應五大訴求

自6月9日民間人權陣線發起反送中大遊行,高達103萬人走上街後,10周以來,香港幾乎周周都有抗議遊行活動,但卻始終得不到港府正面回應。

2/8醫護專職集會聲明中寫道,一場原本和平理性的示威,逐漸升級成多次警民衝突,甚至演變成一場革命,但政府漠視民意,對多個組織及行業的呼籲不問不問,利用紅色媒體大肆渲染社會不安定,將一群追求和平的年輕人汙衊為暴徒。

721元朗黑夜以來,港警已經完全摒棄人性,多次槍擊瞄向示威者,對已被制伏的示威者拳打腳踢,甚至逮捕前線醫護人員、阻礙前線救援。

除了前線之外,2/8醫護專職集會也指出,警察在多個地區圍捕,民居街坊、地鐵站、老人院,甚至是學校肆意發射大量過期催淚彈,下至1歲幼童,上至八旬老翁,無一倖免。

醫護專職集會署名一群盼望守護香港的醫護人員,一向將廣大市民的身心健康視為己任,但脫下制服的我們,只是渴求公義、真相及自由的香港人,表示將發起無限期罷工,直到政府和醫管局願意回應民間的五大訴求,包括全面退回逃犯條例、收回暴動定義、特赦六月至今所有被捕抗爭者、徹底追究警隊濫權及警黑勾結,以及立即雙普選。

示威民眾:不管怎樣都會繼續堅持下去

香港東區醫院也發起靜坐活動,逾百位醫生、護士等醫護人員戴上黑口罩,還有人在右眼蓋上紗布做為聲援,並高舉「香港警察企圖謀殺香港市民」標語。

香港11間大專校院學生會也發表聯合聲明,呼籲市民即日起「三罷」,直到港府出面回應五大訴求為止。這11間學校包括,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等幾大學校。

在今天下午1時在機場則有全民罷工、百萬人塞爆機場,要求「黑警還眼」的抗議活動,開始前半個小時便湧入大量穿著黑衣的港人到場響應,現場情緒激昂,不斷高喊「黑警還眼」、「don't trust Hong Kong police」、「民主是個好東西」等各種口號。

直到下午3點入境大廳已被黑衣人塞爆,香港機場管理局宣布於晚間6點開始,限制飛機起降。

一名參與示威民眾表示,「警方只能用越來越誇張形容,我不知道為甚麼他們可以這樣對待人民」,過去幾個禮拜,只要自己有空的周末基本上都會參加遊行,今天我也和同事參加下午的罷工,「都這麼久了,政府不管怎樣都不撤回修例,還不對警察打人認錯,不管怎樣會繼續堅持下去。」

林鄭已經錯失平息抗議機會,香港將陷入金融危機以來首次衰退

然而,在今天之前,香港已經連3天發起「萬人接機」行動,到機場集會、靜坐,並向旅客解釋連月香港發生的爭議與衝突,期望旅客了解逃犯條例對香港的影響,以及港人為何堅持五大訴求。

2個多月以來的示威遊行以及罷工運動,截至目前為止,美國、澳洲、加拿大等22個國家都對香港發出旅遊示警。

《華爾街日報》報導指出,對於已持續2個多月的動盪,香港林鄭月娥錯失了平息抗議的機會,且抗議活動越演越烈,大多抗爭者都是年輕人,他們把自己當成民主鬥士,為香港法治社會的存亡做鬥爭,不太可能被經濟擔憂所嚇倒,而不斷惡化的經濟情勢必將讓林鄭月娥帶來更大的壓力。

連日來的抗爭,讓海外遊客推遲行程,商店也因為衝突關門,香港的旅遊業和零售業等重要行業受到衝擊,更糟糕的是,香港的高度不確定,也可能阻礙跨國企業長期的投資計劃,再加上,先前受到美中貿易戰波及,預估香港將陷入金融危機以來首次衰退,最新預測顯示,今年全香港經濟增長預期下降約一半,至1%。

而《經濟學人》則認為,中國公司透過香港進行跨國銀行貸款的金額為20年前的2倍以上,若中國真的派出解放軍,會連帶破壞商業界對香港的信心,屆時不論參與抗爭的港人還是中國都得承擔相當大的風險,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為自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中國以來第3次登上《經濟學人》雜誌封面,其中2次發生這近兩個月,而另一次則是2014年的雨傘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