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除年收百億的印花稅讓地方槓上中央 學者提三點疑慮

財政

行政院擬廢除印花稅,引來六都大反彈,監察院12日發布新聞稿,監委仉桂美指廢除印花稅被質疑是「中央請客、地方買單」的決策,影響地方財政,這項決策過程是否草率?她已申請自動調查。

行政院長蘇貞昌日前承諾工商協進會研議廢除《印花稅法》,最終拍板此案將在立法院下會期送出廢止案,最快將在2020年取消。不過卻遭到六都強力反彈,以2018年全國印花稅收入約新台幣121億元來看,一旦廢除印花稅就等於地方政府沒了這條稅源。

廢印花稅太草率?監委要查

監察院的新聞稿亦指出,行政院在未徵得全國各地方政府同意前,廢除印花稅決策,猶如降低地方政府自籌財源的能力。

監察委員質疑,印花稅是地方穩定的重要稅收,且印花稅實施到現在已有85年的歷史,中央打算廢除實施的決策過程為何?評估依據何在?是否過於草率?有無依照《財政收支劃分法》及《財政紀律法》等相關規範,落實中央、地方均權的憲政基本精神?

另外,中央在大幅減少地方歲收時,是否經過各地方政府協商同意?對於地方政府財稅來源減少,立基及因應為何?一旦廢除印花稅,對於地方政府稅源有限的結構下,無異是雪上加霜。

地方政府因印花稅槓上中央

以近5年全國印花稅收數字觀察,每年大約落在106億~121億元區間,占整體稅收比例約0.5%,相對於中央每年約有2兆2千億元稅收的角度來看,印花稅的占比並不高;但對於財政窘迫的地方政府來說,印花稅是一項穩定的稅收,像是新北、桃園、台中、高雄,每年印花稅收大約落在10億元上下,甚至台北市更高達49億元。

況且,地方政府還背負著9600多億元的累計負債,規模實在不小,難怪當中央拍板廢除印花稅時,地方政府皆抱持反對態度。

台北市長柯文哲日前忍不住反酸,「為了選票,大家都要當聖誕老人。」台北市財政局表達強硬態度指出,以目前國家財政狀況,根本無力廢除任何一項稅目,實在不應僅聽部分建言,就做出「中央請客、地方買單」的決策。

新北市長侯友宜也質疑,雖然中央表明將給予其他財源補足,但屆時會不會又「挖東牆、補西牆」?本來就要給新北的經費,只不過換個名義再給,這將對於新北市的財政完全沒有助益。

高雄市長韓國瑜也說,高雄市的財政負債第一名,若沒有這筆稅收,對於市府財政雪上加霜,希望行政院對於財政較困難的縣市提出解決方案,否則高雄市的財政將後繼無力;另外,包括桃園、台中、台南等地方政府也群起呼籲中央,要研擬配套方案因應,補足缺口。

廢除印花稅,學者提三個疑慮 

眼看印花稅議題讓地方政府頻頻槓上中央,但行政院似乎不改其志,按行政院的說法,印花稅確實是不合時宜的稅制,同時長期遭工商界質疑與營業稅重複課稅,因此廢除有理。財政部表態,《印花稅法》如果經立法院審議通過廢止,將由中央編列預算補足地方稅損,要縣市長們不用過度擔心。

不過,台北商業大學財稅系教授黃耀輝認為,由於印花稅是屬於地方政府的稅收,依憲法第110條規定,縣財政及縣稅是「縣立法並執行之事項」,也就是說,只有地方政府本身才能權力去決定印花稅的存廢,若由中央政府決定廢除印花稅,從憲政的角度來看,可能已經侵犯了地方政府的財政權。

其次,目前包括美國、英國、法國等先進國家以及日本、新加坡、香港等亞洲等國仍課徵印花稅,黃耀輝指出,不可否認印花稅具有成本低、繳納簡便的優點,對於地方政府來說,確實具有存在著重要性,因此,若說印花稅是不合時宜,也未必正確。

第三,撇開誰有權利廢除印花稅的問題,中央該如何彌補地方稅收的損失,才能讓地方政府心服口服?黃耀輝指出,以2018年印花稅的稅收121億元來看,印花稅廢止的第一年彌補地方政府的稅損金額絕對不能低於121億元,另外,還得將印花稅收每年成長率計入彌補範圍。但問題是,有誰敢打包票?

黃耀輝舉例,2009年全國印花稅實徵金額才84.64億元,如今到了2018年印花稅收已達121億元,估算下來,每一年的平均成長率大約落在3%;若是中央只是按照多年印花稅的平均值做為彌補,「那地方政府肯定不會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