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一例2歲男童「腸病毒」重症》腸病毒有沒有特效藥?如何預防?

醫療保健

國內新增1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為中部2歲男童,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個案於7月21日開始發燒,隔日出現口腔潰瘍,就醫後診斷為腸病毒,「因為症狀持續且有雙腳無力、活動力不佳等疑似重症前兆而回診,經診所醫師建議至大醫院就醫後收治住院,經檢驗審查確認為克沙奇A10型感染併發重症,且經專家研判為急性無力肢體麻痺(AFP)確定病例。」所幸個案經治療後病況穩定並已出院。

根據疾管署統計,今年累計26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以感染腸病毒71型為多(18例),其他分別感染腸病毒D68型及克沙奇A10型(各2例)、克沙奇A6型、A9型、B5型、伊科病毒11型。近4週社區腸病毒檢出型別以克沙奇A群為多,惟近期全國腸病毒71型個案數仍多,今年累計239例腸病毒71型個案,高於2016-2018年同期,以輕症及散發病例為主。

繼今年5月國內2例幼兒重症,今又有一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到底腸病毒有沒有特效藥?感染過後還會復發嗎?又該如何預防?

發病1週內傳染力最強》腸病毒是怎麼傳染的?

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先解釋,腸病毒屬於小RNA病毒科,為一群病毒的總稱,在所有腸病毒中,除了小兒麻痺病毒之外,以腸病毒71型最容易引起神經系統的併發症,除了71型外,腸病毒D68型也可能引起嚴重的症狀,包含神經系統症狀及呼吸衰竭等。

人類是腸病毒唯一的傳染來源,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也可經由接觸病人皮膚水泡的液體而受到感染。」莊人祥進一步指出,「此外,新生兒則可能透過胎盤、孕婦分娩過程或產後人際接觸等途徑感染腸病毒,在發病前數天,喉嚨部位與糞便就可發現病毒,此時即有傳染力,通常以發病後1週內傳染力最強;而患者可持續經由腸道釋出病毒,時間長達8到12週之久。

感染腸病毒後,約2到10天(平均約3到5天)會開始出現症狀。疾病管制署監測資料顯示,上週(8月4日至10日)國內腸病毒門急診就診共計14,691人次,較前1週略降3.5%,但仍處流行高峰期。

腸病毒有沒有特效藥?感染後還會復發嗎?

那麼,腸病毒有沒有特效藥呢?

莊人祥表示,腸病毒感染症目前並沒有特效藥,採取支持療法,「如退燒、止咳、症狀治療等方式,絕大多數患者會在發病後7-10天內自行痊癒;少數患者會出現『持續發燒、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重症前兆病徵,這時要儘速至大醫院就醫。」

也有民眾好奇,感染過腸病毒後是否就有免疫力?之後會不會復發?

莊人祥解釋,得到某一種腸病毒感染後,至少會持續有數十年的免疫力,「所以對於同一種病毒而言,不會復發;但是有幾種腸病毒會引起同樣的手足口病或庖疹性咽峽炎,所以有的人會得到1次以上的手足口病或庖疹性咽峽炎。

那為了避免新生兒感染腸病毒,準媽媽們要特別注意哪些事?「準媽媽在懷孕期間應注意手部及呼吸道衛生,避免和腸病毒病人接觸。在產前14天至分娩前後如有發燒、上呼吸道感染、腹瀉、肋肌痛等疑似腸病毒感染症狀,或家中孩子出現腸病毒症狀時,應主動告知醫師,採取必要之預防措施及處置,以降低腸病毒可能對新生兒造成的危害,也請醫師留意產婦健康狀況。」莊人祥表示。

幼兒得腸病毒後,要留意哪些症狀?疾管署:注意4件事

至於若幼兒真的不幸感染腸病毒,要留意哪些症狀?

莊人祥指出,「幼兒得了腸病毒後的1週內,一樣要特別注要觀察是否出現『持續發燒、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症狀,如有其中任何一個症狀,可能是併發重症的前兆,應儘速帶至大醫院就醫。

疾管署也提醒,預防腸病毒最好的方法是大人小孩都要用肥皂勤洗手、注意個人衛生,並應注意居家環境清潔及通風,以降低感染風險。此外,嬰幼兒如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應避免與其他幼兒接觸,以降低交叉感染的風險。

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