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生醫優勢的喪鐘已經響起


生物醫療領域,一直是台灣這些年以來,每當面對國家發展規劃議題時,都會被拿出來作為台灣優勢的主角之一。但是,最近喧騰一時的幾個新聞事件,卻同時暴露台灣在生物醫療領域的結構性問題,甚至是為什麼政府投入資源在生物醫療領域這麼多年之後,卻依然難以成為國家主要競爭力的原因之一。

首先當然是學術論文造假事件。整件事情從網路同儕檢視發現問題開始,延燒到台灣主要醫療學術研究單位的傑出學者,甚至連台灣大學楊泮池校長都因相關論文掛名而遭非議。

這當中牽涉的不只是學術研究基本的道德操守問題,而是國家過去這些年以來對於生物醫療科技領域的資源投入,顯然墮入了上下交相賊的制度陷阱:上位者以資源分配的權力掌握,來交換學術論文的數量堆疊。下位者以學術代工的論文產出,來交換獲得升遷提拔的管道機會。

上下交相賊,「學術代工」模式盛行

整個生醫學術領域儼然依循台灣最擅長的品牌代工產業模式運行,而當整個論文造假事件曝光之後,相關政府部會完全無視於這個事件對於台灣國際學術地位的斲傷,紛紛發言為相關涉案者緩頰解套,很難不令人懷疑這整個共犯結構究竟深入政府階層到什麼樣的深度與高度。尤其是在過去這些年,政府機關充斥所謂「學者任官」的現況下,這些學者官員有多少是這個共犯架構下的獲益者,就不得而知了。

於是,這整件事情在經過了這一兩個星期的延燒之後,行政院相關主管首長及閣揆,似乎沒有意願徹底檢討國家每一年上千百億生醫科研資源投入,與相關產出評比之間長久以來的制度弊病。整件事情似乎就是期望大事化小,小事化無,靜待新聞風頭過去,避免相關議題向上延燒的意思。

另一件事情是健保署關於詐領健保案的新聞炒作。誠然,任何違法的健保詐領案都應該予以偵辦,並依法追溯相關的刑責及賠償。但是,在這個時刻,健保署主動大張旗鼓的召開記者會宣揚所謂「偵辦詐領健保」政績,卻明顯是犯了許多基本邏輯上的謬誤。

首先,整個國家的醫療體系每一年花費多少的成本在於備受爭議的健保核刪,這當中不只包括健保署的行政成本,還有各醫療院所必須耗費人力物力回覆的隱性成本。在每年六千億的健保預算下,健保署的核刪比例約略是在2%左右。但是細看健保署宣稱今年史上最高的兩億詐領保險金額,這最應該遭到處分攔截的萬分之三詐領,事實上卻逃過了現有健保核刪制度的把關,在當時依然逐年得以請領健保給付。

偵辦詐領健保是健保署的「政績」?

所以健保署口中的「史上最高金額詐保」政績,究竟是為了凸顯醫師偏差行為的存在,還是承認現行的核刪把關制度在系統抽樣及數據分析上確實失效?

其次是針對這些詐領行為背後的根本動機,不管是偏鄉基層醫療的經營困境,或是國際級大師在現有的健保制度下是否得到相對應的報酬,這些都是在司法尚未起訴定罪之前,健保署一面大張旗鼓的譴責醫師個人偏差行為之餘,衛福部作為一個主管機關,必須肩負且無可卸責的系統根本原因分析改善責任。

「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爲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則是非竊仁義聖知邪?」

這竊國者侯,竊鉤者誅的兩個新聞事件,顯示的才是台灣過去這些年來虛耗停滯的結構性問題之一。鐵達尼號撞上冰山前的那一刻敲響的不是警鐘,而是已經難以轉向的喪鐘。再深一層論,也充分凸顯了「國家扶持」與「政府管制」的做法,在充滿資訊不對稱的生醫領域中,必然難以避免的道德危機與系統失效問題。

勇敢的開啟國之大門,加上政府放手。不論是在教育,學術研究,臨床醫療,生醫產業,健康保險等種種領域,讓台灣勇敢的接受這個世界的衝擊與考驗,或許才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另類思考,否則台灣生醫優勢的喪鐘,已然在此響起。

《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