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700張利變保單大降利率 壽險公司收入面臨懸崖式威脅

投資理財

利變型保單宣告利率今年吹起降息風,繼4月份壽險業開出第一槍全面調降宣告利率之後,9月初九大壽險公司更合計有超過700張保單調降宣告利率,這已經是今年以來第5波調降,同時也是今年以來壽險業較大幅度的降息行動。

國內超過700張利變型保單降宣告利率

所謂利變型保單簡單可分為利變型年金及利變型壽險,而針對這類型的利率變動商品,保單分別有「預定利率」、「宣告利率」兩種。預定利率是所謂的保證利率,不受市場利率浮動;反觀宣告利率是浮動。也就是說,當宣告利率愈低,意味著,未來保戶可拿回的增值回饋分享金將會減少。

各大壽險業不約而同紛紛在9月初調降台幣或外幣利變保單的宣告利率。根據統計,包括國泰人壽、富邦人壽、全球人壽、南山人壽、中國人壽、新光人壽、台灣人壽、三商美邦、遠雄人壽等9家壽險公司,皆各別調降了台幣保單或外幣保單的宣告利率,合計9家公司共有715張保單調降宣告利率。這也是下半年以來,壽險業祭出大幅度的降息行動。

一名大型壽險公司高層指出,主要是反映8月的美元利率實在降得太多,加上市場也預期美國聯準會將會在9月降息所影響,因此宣告利率也跟進調整。

「壽險業在國外的投資大概就是看美國,那現在美國都在調降,大家一定是會跟著這個趨勢走…對於業者來說,現在是放緩腳步的時候。」另一名中小型壽險總經理則說,去年聯準會都還在升息,但是現在市場卻預期9月、12月還會降息,「我認為保單降息的趨勢到年底之前不會改變,尤其又以中美關係影響最大。」

金管會出手整頓高利儲蓄險

而儲蓄險是利變型保單的一種,市場不僅調降宣告利率,就連金管會也出重手不鼓勵民眾買儲蓄險,意味著,高利儲蓄險「停售潮」可能提前到來。

因應國際保險財務準則(IFRS 17)即將上路,金管會今年5月出手宣布將整頓高利儲蓄險亂象,預計將訂出「傳統壽險死亡保障占保單價值」比率門檻,要求壽險公司拉高壽險的死亡保障比率,引導保險回歸「保障」的本質。也就是說,未來壽險公司推出的新儲蓄險,必須提高保障比例、降低儲蓄比例。

日前傳出的初步訊息是,未來將依照被保險人年齡計算死亡保額,保戶必須付出較多的保費買保障,研判保單內部報酬率(IRR)將大幅下降,不再像過去具有吸引力。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系教授彭金隆向《信傳媒》表示,過去十幾年來,台灣保險市場的儲蓄險是「越壓越旺」,但這一次主管機關的力道顯然更大。

根據統計,2018年全體保險公司所賣的保單,保費收入合計1.38兆,其中光是儲蓄險就占了高達54%。一旦儲蓄險停賣,保費收入預期將大幅衰退,恐出現「保費懸崖」的危機。

萬一大規模停售則保費懸崖再起?

通常來講,保障型商品的保費收入以萬起跳,但儲蓄險的保費收入動輒百萬。一名壽險業者指出,雖然保障型商品的利潤較高,但保費收入偏低,反觀,儲蓄險雖然保費收入高,但市場競爭大、風險也很高,因此若金管會出重手整頓儲蓄險,勢必將對儲蓄型保費收入帶來衝擊。

彭金隆認為,「過去喊很多的『保費懸崖』這件事,從來都沒有真正的發生過,但現在,客戶很有需求但是壽險公司較沒有供給的意願,正好主管機會祭出政策,現在看得出來有些公司可能藉此順勢停賣(儲蓄險),因為即便是滿手資金,但任何一個風吹草動都會是一個超大壓力。」按照金管會初步研擬的方向來看,這一波出現保費懸崖的可能性,相較於過去也增加許多。

彭金隆認為,壽險業現階段有兩種經營模式來確保不必要的風險加大,一是手頭上的資金不要再增加,二是確保增加的保費收入是絕對能獲利,只能靠時間來銷售「會賺錢」的產品,解決壽險業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