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預防「腎臟病」?醫提醒:除了三高...這2項免費健檢一定要做

醫藥保健

腎臟是沉默的器官,初期腎臟病往往沒有症狀,一般民眾對腎臟病的病識感也不高。有些人因感到疲倦、不舒服,或是經常頭昏,抽血檢查才發現腎臟已失去功能,不得不開始洗腎......

根據衛福部健保署2018年統計,慢性腎臟病去年花掉健保高達513億元,腹膜透析加上血液透析的醫療費用支出高達449億元,蟬聯十大國病首位,國內洗腎人數更突破9萬人大關,創歷年來新高。

在演變成慢性腎臟病前,民眾是否有哪些前兆可以及早發現甚至預防?

如何早期發現腎臟病?醫:「2大族群」要注意

關於是否有哪些前兆可以發現腎病變?新光醫院腎臟科主任方昱偉接受《信傳媒》電訪時先解釋,「大部分的腎臟病變都是從慢性病衍伸而來的,所以本身有罹患慢性病、長期服藥的患者,要注意腎功能的追蹤。」

他指出,因為腎臟不見得一開始會有症狀,通常比較會出現明顯症狀的時候,腎臟功能已經出現一定程度的影響,「比如水腫、貧血等等,有些沒有症狀的話可能就要看小便的檢查,因為蛋白尿也算是症狀出現最早的一環,不是說所有的腎臟病都會有蛋白尿,只是若平常要做定期篩檢,針對高風險族群(慢性病、三等親內親人在洗腎)做尿液篩檢是有必要性的。

除了像糖尿病有些屬於家族性遺傳,長期下來可能會導致腎臟病,腎臟病本身是一種遺傳性疾病嗎?

方昱偉表示,「若單純以遺傳性來看的話,真正造成洗腎的原因,最常見的就是多囊腎,這個就屬於比較確定會有基因遺傳的問題。」不過若是排除多囊腎的可能,他進一步指出,一般常見的慢性病患,許多都有「家族群聚」的現象,「可能的原因除了基因外,共同的生活習慣、環境都會導致罹腎臟病的風險提高。」

「所以並不是說有腎臟病家族史就一定會有遺傳或基因的問題,有些可能是因共同生活飲食習慣,像是都習慣大魚大肉、吃重鹹,才會導致腎功能出現變化,所以我們也認為在三等親內有透析的家屬也需要特別追蹤。」方昱偉解釋。

腎臟影像學檢查有哪些?

至於常見的腎臟影像學檢查有哪些?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的資料顯示,包括:

1.一般的X光檢查:腹部X光片,可看出腎臟大小、形狀及相關位置,同時監測腎結石的有無及位置。

2.腎臟超音波:因腎臟病大多會造成腎臟萎縮,所以透過超音波可以得知腎臟大小是否正常,以及是否有腎結石或腎腫瘤,但因無法看清楚輸尿管,所以不能完全取代影像學檢查。

3.腎臟切片檢查:又稱腎臟穿刺,超音波導引經皮腎臟切片術是診斷腎臟疾病最重要的檢查之一,其目的是為了協助疾病診斷、藥物治療的考量及預後的判斷…等。經腎臟專科醫師評估後,在以下的病況時視需要執行這項檢查:

(1)不明原因的急性腎衰竭
(2)腎病症候群
(3)不明原因的血尿
(4)各種全身性疾病侵犯到腎臟
(5)快速進行性腎衰竭
(6)腎臟移植手術後評估
(7)其他特殊病況經醫師決定需要執行

如何預防腎臟病?除了三高,這2項免費健檢一定要做

腎功能指標是以測量每分鐘有多少血漿經由血絲球過濾,也就是腎絲球過濾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來表達為佳,正常值約在100ml/min左右。方昱偉解釋,一般來說腎臟病變會分5期,通常是第5期會開始讓病患洗腎,「第5期按照國際標準是腎絲球廓清率在15以下,台灣洗腎的腎絲球廓清率大概在3-5中間。」

依據國健署96年三高調查發現,國內20歲以上成人每10位就有1位患有慢性腎臟疾病,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民眾5年內罹患腎臟病的機率分別是非三高患者的1.7倍、2.4倍及1.6倍。

為了及早讓國人確認自己是否有三高與腎臟病的問題,國健署成人預防保健除了三高檢查外,也提供民眾「蛋白尿」及「腎絲球過濾率」等免費腎功能檢查,以便早期發現慢性腎臟疾病並給予適當治療與介入,可避免或延緩發展成末期腎臟疾病,降低洗腎的機會。

國健署署長王英偉表示,統計民國106年40歲以上民眾成人預防保健服務的利用情形,男性受檢民眾占42%、女性占58%。王英偉提醒男性民眾,「打拼工作之餘,也要多利用國健署免費提供的成人預防保健服務(40歲以上未滿65歲的民眾,每3年提供1次,65歲以上則每年提供1次),早期發現三高及慢性腎臟病的問題,才能早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