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後要注意「心血管疾病」!醫:男性45歲、女性55歲後靠「5招」預防

醫藥保健

一入秋,溫度變化增大,天氣忽涼忽熱,在診間遇到有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患者,我多會叮嚀:「要注意保暖,預防心血管疾病喔!」於是有病人問我,什麼是心血管疾病?要注意那些事情?跟健檢報告上的紅字,有什麼關係呢?

心血管疾病就是循環系統疾病,所以任何會影響到心臟和血管(包含動脈、靜脈和微血管)的都算是心血管疾病。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有供應心臟血液的冠狀動脈發生狀況的「冠心症」、腦出血或腦血管阻塞的「中風」、高血壓性心臟病、血管發生變形的動脈瘤、心律不整以及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等,都算是心血管疾病。很多健康檢查都會檢查動脈阻塞的情況,可以反映當下的血管健康程度。

心血管疾病常見哪些症狀?

心血管疾病常見的症狀有血壓過高、頭脹、脖子緊、胸悶痛,走路易喘、心悸等。如果冠狀動脈狹窄,易有胸悶痛、呼吸困難、冒冷汗,合併暈眩、疲倦無力、噁心嘔吐等症狀,症狀頻繁且嚴重時建議至心臟內科檢查和治療。

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相較癌症等疾病是較為明確的,平時多注意就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以下是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

1.年齡:隨年齡升高,血管會逐漸硬化狹窄。男性≧45歲,女性≧55歲須注意。

2.三高:高血壓、高膽固醇及高血糖(糖尿病),要控制好。

2.肥胖:BMI≧24.0,或是腹部肥胖,女生腰圍>80cm,男生腰圍>90cm。

3.吸菸及二手菸:菸品中的尼古丁等,會加速動脈硬化、血液黏稠、血管缺乏彈性。

4.有心血管疾病的家族史。

5.缺乏運動。

6.憂鬱症。

根據目前的研究,已確認治療高脂血症可以減少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發生率,建議先透過飲食及運動來控制,若無法改善才用藥物治療。要預防心血管疾病,可以從以下幾點來著手:

1、改變飲食習慣:低膽固醇、低鹽、低熱量的均衡飲食

吃白肉(如魚肉)減少食用紅肉(如牛、羊、豬肉),選擇較瘦的肉質,少吃高油高鹽及高熱量食物如薯條、洋芋片、蜜餞等,避免各式加糖的飲料。減少動物內臟等高膽固醇食物的攝取,烹調時鹽放少些,多用清蒸、水煮等較清淡的方式。

2、攝取高纖維的蔬菜水果

在飲食中多攝取高膳食纖維食品,如燕麥、薏仁等,可降低血膽固醇。多吃花椰菜、甘藍菜、柑橘類水果等,有助於防止血管的硬化。

3、良好運動習慣

運動可提高身體的代謝,減少動脈膽固醇、脂肪的堆積,如:慢跑、打球、太極拳、爬山健行、游泳等。良好的運動習慣要每周3日、每日至少30分鐘以上(可分段累積運動量,每次至少連續10分鐘)。

4、保持良好心情及健康的生活作息

血壓與情緒有直接關係,保持良好心情,避免熬夜過度、疲勞、壓力過大、過度激烈運動、便秘等。

5、戒菸

近年來,常用中藥如丹參、川七、紅花等,證實可改善缺血心肌的血液灌流。也由於用在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中藥常也有降血脂、抗動脈硬化及擴張冠狀動脈的作用,其中最知名的成分─紅麴,是通過研究證實有效降低血脂的中藥物,所以如果健檢報告血管狹窄,但平常症狀不明顯,西醫建議再觀察時,最適合至傳統醫學科門診來調理喔!

原文作者為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 楊佩鈺、心臟內科主治醫師 徐千彝,本文轉載自《北醫附醫健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