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能取代香港成為亞洲金融中心嗎?

國際金融

(讀者投書-作者為貿易商,近年來從事國際金融投資事業。本文不代表《信媒體》立場)

中共當前面臨香港反送中的變局,久久不能解決之際,釋出許多政策,想以深圳取代香港成為亞洲的金融中心,據中國朋友傳來的文章指出 ,「深圳近年來的產業、金融⋯等業務的發展,GDP總量也已經超越了香港,同時也孵化出騰訊微信的網路巨頭、大疆無人飛機、比亞迪電動汽車、平安保險、招商銀行⋯等一大批世界級的科技、金融巨頭…,很明顯的仍是無法在金融方面取香港;並說明深圳的現況還缺少三大神器:一,匯兌自由;二,自由港低稅率;三,司法獨立,并認為,倘若深圳一旦有了這三件神器就能夠取代香港,成為亞洲的金融中心!」

個人以為縱使深圳擁有中共中央特別的寵愛及加持,并擁有了上三項特殊(神器)政策,成為中國特區中的特區,它仍然是無法取代香港成為亞洲的金融中心,因為中國這個主觀的願望,不是想要就可以達到的,它必須要擁有客觀的環境,并吻合金融中心的必要條件及金錢自由流動的特性⋯⋯。

這議題與最近英國即將脫離歐盟的情況頗為類似,每一個歐洲大國的城市-如法國巴黎、德國法蘭克福或荷蘭阿姆斯特丹⋯等,也都虎視眈眈地想趁此機會取代倫敦,而成為歐洲的金融中心,個人也以為它們是難以如願,無法取代倫敦的。

為什麼深圳無法取代香港?

所持的理由有:首先我們要先從什麼是國際金融中心(Financial centre)說起,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它是以第三級產業經濟為主;以金融業服務業為中心的城市,這個城市必須擁有跨國公司和國際大銀行的總部設立,要有活躍的外匯市場、股票市場、期貨交易、證券市場等金融產品市場,並擁有至少一個證券交易所。

此外,還需要有完善的法律制度和自由的資本主義環境,並有著健全的交通運輸與人才教育等硬體建設與體系制度。

其次,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美國取代英國成為世界的新霸主,不僅是在軍事實力上,更是以美元為中心的金融市場上,表現出來的具體事實就是於1945年的國民生產總值占全資本主義全體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的60%,美國的黃金儲備從1938年的145.1億美元增加到1945年的200.8億美元,約占世界黃金儲備的59%,相當於整個自由世界黃金儲備的3/4,這使它登上了自由主義世界盟主地位。

在這種形勢下,二戰後形成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美元也取代英鎊而成為世界通用的貨幣、貿易結算的基準。

其三,由此也藴育了紐倫港(Nylonkong)的新名詞、新城市,它是指世界上三大重要國際都會:紐約、倫敦及香港的合稱。

因此於2008年獲《時代雜誌》選為21世紀全球化國際城市的模範,並列為21世紀世界三大國際金融中心。它們有不少相似之處,是一個多元文化、宗教、種族的社會,擁有一個完善的證券市場以作為地區的金融中心、以英語作為官方語言之一等等,分別座落不同的美、歐、亞洲及不同時區,可以互補不足。

除了基本要件,還需要這些特徵

最重要的⋯⋯由此可知現今的世界金融中心,除了如維基百科上所定義的基本要件外,還特別需要:

1,以英語為官方語文,這是一切的根本,法律、交易合約內容、官方監督管理單位的溝通⋯等,不同語文的歧意與國際通用的普及,英文還是當今世界上無可取代的。

2,英美法系的法律制度(不僅僅只是獨立、公正的法律制度)-英國自工業革命以來,數百年的經貿發展逐漸累積的相關法令、法規及判例,尤其是相應的制度,更是其他大陸法系難以企及,難以提供的營商及交易環境。

3,自由、民主的資本市場-自由匯兌、開放、公正及透明的政治環境,這點無須著墨,每個人都可心領神會!

有了上述這些,國際的資金與投資才能自由進出,資金才有保障,才能吸引各地投資人的信心,也才能成為國際的金融中心。深圳並不具備上面三個必要的條件,因此個人才認定它不可能取代香港,更不可能成為亜洲的金融中心。巴黎、法蘭克福、阿姆斯特丹的必要條件雖然比倫敦好許多,礙於語言與法律,也很難達到目標。

反倒是新加坡在過去幾十年的努力營造,如美元的亞洲拆借中心,為了與香港競爭調整時區⋯等,已經逐步取代香港成為亞洲的金融中心,尤其在今年的香港反送中運動所帶來的動盪,更加速讓許多資金與投資者轉移至世界各地,尤其是以新加坡為主要的新資金停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