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到不能倒!顧立雄要前五大銀行提高資本適足 業者有苦難言

金融圈

國內5家大到不能倒的「系統性重要銀行」(D-SIBs)已在今年6月底公布名單,包括中國信託、國泰世華、台北富邦、兆豐銀行以及合庫銀行等銀行入選,表面上雖然風光,但得到的卻是更高的資本要求,業者私底下怨聲載道,有苦說不出。

「有更好的體質對它們來說,不是壞事。」金管會主委顧立雄在一開始名單出爐時就說,雖然被選為系統性重要銀行在市場上具有「領導地位」,但相對就必須承擔更多的責任與使命,可說是「榮譽與責任參半」。

被要求額外增提4%資本

這一句「榮譽與責任參半」立即堵住了榜上名單業者的嘴,等來的不是「胡蘿蔔」,反倒比較像是「棒子」,因為這些業者還必須額外提列更多的資本適足率(指資本總額與加權風險資產總額的比例,比例越高表示銀行經營越穩健),面臨增資壓力。

以目前現行規範,一般商業銀行的普通股權益比率最低標準應符合7%、第一類資本比率最低標準應為8.5%、資本適足率應為10.5%;但倘若被選為系統性重要銀行,就需要額外增提緩衝資本2%、內部管理資本2%,共加計額外要求增提4%資本規定,變成是,普通股權益比率最低標準應為11%、第一類資本比率12.5%、資本適足率14.5%。

截至今年第一季為止,五家銀行資本適足比率申報情況來看,目前僅有中國信託一家達到金管會要求提高4%資本提列標準;而國泰世華僅有資本適足率達標,台北富邦、兆豐銀行則分別是普通股權益比率及第一類資本比率2類達標;至於合庫銀行則是普通股權益比率、第一類資本比率、資本適足率3類皆未達標。

合庫金控董事長雷仲達11日出席公開場合時則表示,將向金管會爭取延長緩衝期,也期盼主管機關能重新檢討,不要一下子提高4%資本適足率這麼多,或是調整計提方式。

業者擔憂形成不公平競爭

根據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的統計數據指出,以資產規模計算,2018年台灣前4大銀行的市占率僅37%,相較於南韓、香港和新加坡前4大銀行約占50~60%相比,顯現出,台灣金融體系較沒有「大到不能倒」的問題。

不過,對上榜的銀行來說,最擔心的問題莫過於與其他銀行的業務不公平競爭,尤其在資本要求提高、成本墊高後,很可能會受到其他銀行的威脅。

簡單講,一般銀行花10.5元就可以做100元生意,但身為系統性重要銀行因為必須提列較多的資本,得花14.5元才能做到100元的生意。

是榮譽還是苦主?應該棒子、胡蘿蔔齊出

時間回到7月底,當時距離系統性銀行名單出爐已近一個月,在台經院主辦的一場平衡資本適足與經營績效論壇上,也瞬間變成是系統性銀行同業之間的「抱怨大會」。

「你說是榮譽也好、說是苦主也可以。」兆豐金暨兆豐銀董事長張兆順表示,金管會要求5家系統性銀行額外增加2%法定緩衝資本,符合國際規範,這一部分相信大家應該沒有疑義;但是增提內部管理資本2%,應該是要求各別承做風險性商品的銀行增提、或是內部系統性風險高的銀行增提,而不應該只要求表現相對良好的「資優生」,增提更多資本。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張兆順也說,國內前十大銀行規模其實差距不大、業務面具有高度同質性,「所以如果加強資本計提只針對系統性銀行的話,勢必會產生不公平的競爭,因為未來的資本成本將提高。」

而同樣出席論壇的中國信託銀行副董事長利明献,他的看法也和張兆順雷同,他認為,對於緩衝資本增提2%大家沒意見,但內部管理資本增提2%,不僅是放眼全球沒有的標準,且增提完後更是世界最高。

「要有棍子也要有蘿蔔!」利明献認為,既然過多的資本計提在國內會造成不公平競爭,那麼主管機關針對獲選為系統性重要銀行也應該「給糖吃」,建議可取消不動產貸款備抵呆帳提存率1.5%的規定,回歸1%的備抵呆帳提存率,以便業界一方面承擔責任維持穩健發展,一方面也能順利推展業務。 

金管會將逐一邀五大銀行溝通

對此,金管會10日則是回應業者,通過調降房貸與個人貸款風險權數。也就是說,當風險權數愈低,計算出來的資本適足率就愈高,銀行資本成本降低,可望減輕增資壓力。只是,當顧立雄被問到是否考慮拿掉2%內部管理資本,他僅說,「目前沒有這樣子的計畫」,對於減輕不動產貸款的1.5%備抵呆帳提存率的可能性也暫時不打算更動。

由於相關法規修正目前已完成預告,金管會將啟動與五大銀行的逐一溝通,相信最終拍定的修正草案內容將很快就會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