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1大地震20周年》7.3級強震像一面鏡子 台灣不能發生大災難才患難與共

921大地震

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芮氏規模7.3的百年大震,短短102秒,根據內政部統計,總共造成2415人死亡、29人失蹤、11305人受傷。

教育部參事邱乾國形容,「當時真的很像戰爭,這邊的房子倒了,橋也斷了,然後兩旁是鋪著白布的屍體」,重建之路極其艱辛,房屋損達10多萬戶,其中,有293所學校需要重建,在教育部推動「新校園運動」及一群熱血建築師的付出之下,孩子們的校園不只回來了,每間學校成為更具更具人文、在地連結與永續發展的新空間。

如今20年之後,由這群秉持著為下一代蓋一個好學校的建築師,組成的「建築改革社」(原為「新校園運動合作社」),出版《921地動綻開的花蕊》以文字記錄921災後重建歷程,但20年台灣社會究竟前進了多少?

阿扁、唐飛慘罵 要重建會學習慈濟與台塑精神

時任政務委員兼行政院921重建委員會執行長黃榮村表示,921其實是一面鏡子、一把火炬,作為鏡子將台灣過去的困境呈現出來,如傳統的招標方式,卡出了有創意與新價值的公共工程;當為火炬,則有點燃了人心的功能。

黃榮村回憶,921大地震發生後不久,他南下苗栗,在休息站的大卡車司機,才吃飯休息10幾分鐘,就趕著把物資送進災區,包括之後社區總體營造和新校園運動也是被點燃的一部分。

黃榮村更爆料,當年重建會一路被陳水扁(前總統)、唐飛(扁政府首任行政院長)及張俊雄(扁政府第二任行政院長)一路罵,要重建會學習慈濟與台塑的精神,「阿扁本來就很會罵人,但唐飛跟張俊雄其實不是這類的人,在社會壓力下被逼得來罵我們」,但最後學校重建了292所(其中2所學校合併),是教育部與民間認養,及重建會的共同努力,為了善的目標患難與共。

他提醒,台灣不能發生大災難才患難與共,不然未來台灣會遇到更多事情,且可能比921還嚴重。

新校園運動不只建造出美校園也運釀採購法修法

此次的新校園運動也是第一次由教育部所辦理的建築師遴選,教育部不求快,反到用時間完成品質、實現好學校的理想,災後重建,出現一座座美輪美奐的校舍,以及諸多的獎的作品。

改建社前社長呂欽文認為,這是因為當年的所有官員有「前瞻」的概念,才能透承擔起外界那麼大的壓力,不因一時一刻的急迫,然後失去世世代代長久的品質。

溪頭內湖國小一隅,災後重建的內湖國小有全台最美森林小學之稱。(圖片來源/Flickr)

而在這背後也醞釀著一股法制的改革運動,教育部次長范巽綠表示,當時營建工程從「最低價得標」改用「最有利標」,影響了之後《政府採購法》的修正,之後所有的評選委員會的委員也都需要公告,讓標案透明、公正,禁得起檢驗。

民進黨立委吳思瑤反問,「921後台灣前進了多少?」他指出,新校園運動用行政作為鬆綁了1998年才完成立法、僵化的《政府採購法》,除了用最有利標、勇敢進行全國建築師徵選、給合理的工期、設計費率,讓更靈活、前瞻的採購思維灌到校園來,是台灣教育史上第一次軟硬和一。

前瞻真的夠前瞻?吳思瑤:前瞻計畫需要有軟體思維注入

吳思瑤表示,重建工程不只是重建,還是校園硬體的新設計,並導入軟體的課程需求,更難可貴的是社區參與式設計。20年後,他的身分從國會幕僚到立法委員,吳思瑤也多次針對前瞻基礎建設質詢時提到,「為甚麼新校園運動做得到,我們還在原地踏步?」

他認為,前瞻計畫太硬體思維了,需要有軟體思維的注入,進步的採購就是設計思考,使用者需求的思考,能夠徵選出最好的建築設計,而不是每個車站都長一樣,城鄉建設也應該呈現出各城鄉風貌。

吳思瑤說,如果預算高達8000億的前瞻基礎建設,能和新校園運動一樣是官民合作、大規模的社會運動,是多可觀的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