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師自通精彩旋轉四十載 手作陀螺王-楊金祿

人物

1980年代,大溪陀螺文化鼎盛,街坊鄰居總吆喝著到廟口打陀螺。為了讓大小朋友都能打陀螺,數十年來,楊金祿靠著自己努力嘗試,做出無數顆陀螺,更成為大溪元老級的手作陀螺師。

一說到陀螺,就像是提起老朋友一樣,楊金祿滔滔不絕地分享當年與陀螺的淵源。他說,打陀螺是大溪人的日常,當年志同道合的朋友們組起了陀螺會,大家會聚集在廟口相互切磋交流,也因為玩陀螺的需求,偶然地開啟手作陀螺之路。

楊金祿家中擺滿了不同尺寸的陀螺成品與半成品。(圖片來源/桃園誌授權轉載)

無師自通,中古機器開啟手作陀螺之路

起初,陀螺會的同伴們都是委託工廠製作陀螺,然而某次因為沒有事先談好價格,楊金祿發現工廠向他索取高於市價的製作費用,不願讓這樣不合理的事情再次發生,楊金祿決定自己動手作。當時他向中壢的工廠購買一組中古刨木機台,在自家客廳獨自地摸索,嘗試做出平常熟悉的陀螺。

一開始不如想像中順利,從機台高度的調整,到木材種類的選擇,都是楊金祿不斷地嘗試之後,才打造出最適合陀螺的製作機台。「就是那台啊!」楊金祿比劃著客廳角落那台他鑽研出來的機台。近40個年頭,楊金祿就是靠著這台得力助手,削出一顆又一顆的大小陀螺。

楊金祿熟稔的做起陀螺,短短20幾分鐘,陀螺雛形就已出現。(圖片來源/桃園誌授權轉載)

手作陀螺功力深,樟木半小時變陀螺

楊金祿拿起擺在地上的木材,熟練地固定在機台上,電源一開,伴隨著嗡嗡的低沉聲響,木材也跟著旋轉起來。接著他從工具櫃中挑選出合適的刨刀,雙手控制刨刀落點與深淺力道,一顆陀螺的雛形也逐漸出現。隨著地上木屑越積越多,整個客廳也飄滿了樟木的獨特香氣。

楊金祿分享,樟木同時具有直向與橫向的紋路,相較於單一紋路的木材,不易裂開,是最適合製作陀螺的原料。即將完成之際,楊金祿不時地將手掌放上陀螺來回摩挲,再繼續修整。「這樣可以最直接感受到,哪一塊表面還沒有平整。」幾十年功力累積,不需要精準的丈量器材,楊金祿靠著手感觸摸,就能製作出品質優良的陀螺。

與陀螺為伍數十載,楊金祿堅持守護著這項傳統木藝。(圖片來源/桃園誌授權轉載)

打陀螺與做陀螺,楊金祿守護傳統的日常

楊金祿抱起了剛完成的陀螺,三兩下纏好線,俐落拋了出去,陀螺順著那道弧線的軌跡,落在地板上穩穩地旋轉起來。這一刻,楊金祿彷彿重現年輕時,在廟口大賽中,甩出122台斤大陀螺時奪冠的完美瞬間。

隨著陀螺生產的機械化,以及打陀螺的人數日漸減少,楊金祿談起手作陀螺的傳承,語氣出奇的豁達,「沒人要學,也是沒辦法啊。」對楊金祿來說,有人學也好,無人繼承也罷,不管是打陀螺,還是做陀螺,他都會繼續堅持下去,因為這就是他守護著的木藝,也是與家鄉悠久陀螺文化緊密連結的日常。

本文轉載自《桃園誌》。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