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下的全球總體新戰略:美國應重啟「新馬歇爾計畫」

國際政治

9月14日沙烏地國有「沙烏地阿美」石油公司核心煉油廠及主要油田遭至少10架無人機精準攻擊引發大火,導致近半約每天570萬桶原油停產,需數周後方能恢復全部產能,此係沙國有史以來遭最大規模的攻擊。

第13輪美中貿易談判前沙國油廠遭襲

這個事件發生在歷經二次「川習會」、12次高級別談判,拖了一年半卻僵局愈陷愈深的美中即將於9月中在華盛頓舉行副部長級別談判和10月上旬進行第13輪高級別部長級貿易談判之際,來得真不是時候。

雖然葉門什葉派激進團體「胡塞運動」(Houthi)宣稱這是他們發動的攻擊,但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則譴責伊朗才是攻擊的幕後主使;阿美石油是世界最大原油生產基地,也是獲利最高的企業,被形容是「統治沙烏地的公司」,遭攻擊的油田係該公司最大的設施,具處理全球7%能源供應的實力。

事件引發紐約期油一度急揚15%達63.34美元一桶,創近四個月以來新高;布蘭特期油更飆漲逾19%達71.95美元;川普總統聲明已授權一旦有需要,將動用美國戰略石油儲備後,紐約期油升幅始收窄至12%漲幅。

21世紀全方位總體戰隱然成形

中國能源向來主要仰賴進口,14億人口的石油消耗量龐大,全球石油短缺或油價暴漲,對中國的經濟與民生影響深遠,理論上中共應不致支持這項行動;但國際均懷疑葉門「胡塞組織」有具備無人攻擊機群的能力,伊朗雖否認美方的指控,然歐美一直認為其在中東的紛擾中扮演主要的角色,部分美國朝野與智庫長期以來則咸信中共是伊朗的同夥盟友,以致這次攻擊事件為美中新冷戰對抗,增添了陰影。

致命的強大殺傷性武器形成現今國際間「恐怖平衡」,而跨國貿易在全球化時代則愈來愈不可或缺,同時又錯綜複雜交互進行,導致發生世界大戰的機率降低,但「新科技戰爭」及「代理人戰爭」與參雜著經貿、外交、科技、能源等組構的21世紀「全方位總體戰」,則隱然成形。

軍事無比強大的蘇聯之所以未發一槍一彈突然解體,在於未能充分發展經濟,以及沒有適時跟上數位科技時代,而且未像中國有台灣和香港二大外掛的經濟實體。

歷經慘烈的文革與六四後,中國痛定思痛擬定史上空前的「政左經右」  大戰略,自改革開放後一方面將廣大的國有土地以20、30、50年「有使用權,無所有權」方式釋出,套取天文數字的資金,同時推出「五免三減半」等優惠措施「築巢引鳳」吸引台、港及各國投資,既獲取外來設備、資金、人才、技術、管理、市場,還創造大量就業機會與豐碩的外匯。

賴海澤:世貿組織是美國的災難

中國第一波經濟改革開放時期,適逢美國的電腦資訊、網路互聯及數位科技蓬勃起飛,適時無縫接軌下,讓中國經濟與科技如虎添翼。第二波經濟發展則是在美國積極協助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促使中國產品得以優惠條件暢行各國,再度累積龐大財富,同時漸次在WTO發揮巨大影響力;中國對美大幅出超即始自其入世之後,統計顯示,歷來中國對美貿易順差累計金額已超越其外匯存底最高峰時的3.6兆美元。

曾於36年前雷根時代出任美國副貿易代表,負責301調查主要設計,此次美中談判一再擱淺而奉命重披戰袍擔綱貿易談判主代表的老帥哥賴海澤(Robert Lighthizer),於1997年中國積極申請入世時,便曾投書報紙表達反對,並強調WTO是「國家的災難」。

當時西方國家咸信通過WTO可以讓北京在經濟發展後轉而擁抱民主,賴海澤卻警告:「單靠貿易不能消除國際衝突的火焰,事實上,繁榮往往導致衝突。」他舉例說,20世紀初期,德國和日本的經濟蓬勃發展,但它不是和平的前奏,而是引爆戰爭的火苗。因此對於有人認為美中密集貿易可解決兩國間的政治緊張,賴海澤指出這樣的想法很愚蠢!

總體戰關鍵核心:中國製造2025主導世界

2010年賴海澤在國會聽證會上指出,中國加入WTO後並未實現開放市場的承諾,反而導致美國貿易赤字飆升,丟失數百萬個工作機會。他還特別強調,中共的政治體制與美國的法治理念根本上是衝突對立的。

美中貿易戰爆發前後,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即一再引用調查報告宣稱,中共竊取美企知識產權,造成美國每年損失金額約2250億至6000億美元;而中共強迫企業進行技術轉移,也造成美國每年經濟損失300億美元;以此作為美國發動貿易戰的論述基礎。

經濟暴富後的中國,其總體戰核心之一,就是以經貿紅利積極發展科技產業。2015年5月8日,為了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的首個十年綱領,中國國務院又推出新戰略~「中國製造2025」(Made in China 2025)。該計劃企圖通過「三步走」實現製造強國的戰略目標:第一步,2025年邁入製造強國行列;第二步,2035年製造業整體達到世界製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國成立百年(2049)時,綜合實力邁入世界製造強國首席;也即科技產業超越美國,主導世界。

有鑑於此,被中國封為「貿易沙皇」的賴海澤萊,去年7月即對華爾街日報表示,「中共當初入世時承諾要走向更開放的社會、更開放的經濟,但很顯然,這些承諾全部沒實現。很明確地說,如果我們失去了知識產權,我們就失去了技術創新的優勢,如果我們失去這個,我們就會遭遇一系列嚴重問題,包括長期的、中期的經濟問題。」這番論述也詮釋了美國封殺中興及華為的前因後果。

空前的國家戰略:8兆美元打造一帶一路

然而中共總體戰最空前巨大的國家戰略則是習近平於2013年倡議,面向亞洲、非洲和歐洲等68國,宣稱將耗資8兆美元的「一帶一路」!

「一帶」即「絲路經濟帶」,係從中國出發,沿著陸上絲路以歐洲為終點:其一是經中亞、俄羅斯到達歐洲;二是新疆經巴基斯坦到印度洋、中亞與西亞到達波斯灣和地中海沿岸建立區域經濟合作戰略。「一路」則是「海上絲路」,從中國沿海港口經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或從中國沿海經南海到南太平洋的戰略構想。

一帶一路除了積極與沿線國家合作基礎建設,也計劃消化中國過剩的產能與勞動力、確保中國的能源與糧食供給,並帶動西部地區的開發。基於國家發展目標,以上這些目的理所當然,但推動過程衍生的諸多問題,以及背後夾帶的企圖,則讓歐美有所警惕。

歐美媒體不斷報導,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讓吉布地、吉爾吉斯、寮國、馬爾地夫、蒙古、蒙特內哥羅、巴基斯坦、塔吉克等8個國家陷入債務陷阱,造成巴基斯坦、安哥拉、尚比亞紛向國際貨幣基金(IMF)尋求金援紓困,但IMF卻面臨無從評估債務可持續性的難題,主因是中國的貸款過程不透明、安排複雜。

一帶一路戰略之一:建立以小博大的夥伴

這些欠下沉重債務的國家,不僅無法要求中國減記債務,連希望重新安排中國的貸款都不容易。中國貸款通常以最高的商業利率計算,而不是雙邊開發援助通常採用的優惠利率,且因中國貸款的不透明性,很難判斷相關國家債務是否為可持續。巴基斯坦主權債務約GDP(國內生產毛額)的70%,且一半債務是向中國積欠;非洲吉布地對中國負債更佔其GDP的91%,對一個小國而言充滿危機。

除了經建、財務、環保及貪腐問題,一帶一路另個戰略就是取代歐美對沿線國家軍事、外交戰略價值的放棄,讓中國主導這些國家或地區勢力,成為中國堅強的夥伴,甚至是對抗歐美之「以小博大」的本錢;沙國油廠遭攻擊即是一例,幾架無人機即讓全球石油市場驚慌失措,股票與期貨市場動盪不已,同時轉移美國的戰略焦點。

一帶一路雖有具體藍圖,但視實際需要則可靈活彈性,兼具外交插旗功能,最典型就是於美國後院的委內瑞拉或最近在南太平洋的索羅門插旗;索羅門與台灣斷交和中國建交,表面是索、台、中的三角關係,其實是中國勢力在南太平洋的擴張,目標當然是美澳同盟。

美國的全球戰略是...

雖然問題不少,但號稱8兆美元的一帶一路,依然誘引各國競相企圖合作,截至2019年8月底,中國已與136個國家和30個國際組織簽署了195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僅僅中國進出口銀行,已在56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1400多個項目,貸款餘額逾7800億人民幣。

去年9月25日自稱「關稅人」的川普總統在聯合國大會發表演講時再次強調,「中國加入WTO後,美國失去了超過300萬個製造業就業,失去近四分之一的鋼鐵業就業,關閉了6萬家工廠。過去20年,美國累計了大約13兆美元的貿易赤字  …」

中國正積極推動之驚天動地的一帶一路雖被譏稱是「大撒幣」,但撒的錢不就來自對美順差;美國若早知將流失的13兆美元貿易損失再複製幾個「新馬歇爾計畫」,今天貿易戰也不必打得這般辛苦,外交更不會如此處處碰壁!關鍵是美國因應時代趨勢的全球戰略之總體戰略又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