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隱隱於市 漫步東京看見日本的工匠精神

國際

(讀者投書-本文不代表《信媒體》立場)

進出日本愈頻繁、到愈多地方,就會對日本愈深入的了解,當我們能夠靜靜地並帶著欣賞的眼光去探究,就會感覺日本有許多細節令人讃歎,許多領域值得我們學習!

日本街頭漫步覓美食

這些天行程不會太緊湊,選擇以漫步的方式移動,緩步行進間才能觀察他們的基礎建設,如地下鐵、火車、機場、道路、公共建設⋯⋯包括他們的大樓建物、地下走道、街廓,處處都是那樣的細緻、體貼,其設計對使用者的人性與友善,而且容易保持清潔,近乎一塵不染,而且幾乎看不到垃圾與垃圾桶。

在日本與朋友或客戶用餐,一般都會到星級酒店,或比較有特色的高級餐廳;因此一旦有空檔、難得自由、能夠獨處的機會時就喜歡逛到小街或小巷弄內尋找一些比較有特色、傳統的小餐舘進餐,想印證的古話「酒香不怕巷子深」。

最近幾次就找到了好幾家特色店,尤其用餐時間大排長龍的,更是首選⋯⋯如午餐只有一樣(101種菜單,進店坐下來不必點,只要說明飯量多些還是一般)的選擇菜單的地方,如親子丼、天丼、烤魚、拉麵或魚料理的,不但價錢合宜,味道、CP值更是滿意的不得了!

日本工匠職人

其實在日本這種經驗,不僅僅在吃的領域而已,也不僅僅在東京,在其他城市或小鎮也都常常有意想不到的驚喜與收穫,有一些特色的小工藝品、生活用品也都存在這樣小而精緻、品質非常好的一些小店內,這恐怕就是為人稱頌的「工匠精神」吧,這就是日本、德國的特色!

工匠精神,也可以稱「職人」,英文比較接近的是TAKUMI,中文可以把它翻成「匠」或是「大師」,過去由單純的手工製作,鐵杵磨成繡花針的歷練,重複執著於一件事時把專注、思考帶入其中。

就像我們在日本百貨公司電梯前的迎賓小姐一樣,每當電梯關門時90度的鞠躬,面帶非常自然的手勢與微笑,重複說著歡迎光臨⋯⋯公司,那甜美的聲音,聽了、看了真是令人佩服的五體投地,她怎麼能如機器人般的標準、自然又不顯得做作?近乎無懈可擊!一位小姑娘就能把平凡的工作重複地作好幾個小時,且作到完美,它真就是一件不平凡的事,也是另一類的工匠精神!

個人常常與人分享時會說,傾盆大雨不如屋簷水,其道理就是說傾盆大雨一旦雨停時,太陽就會出來,之後很快就被曬乾,反倒屋簷水慢慢滴可以把石頭滴穿,久而久之它就形成了一句成語 「水滴石穿」。

這與日本「匠」的稱謂是同一個道理,這要與他們精細的工藝掛上鉤,很多日本的「匠」一生只做一件事,把這事做到極致,便是「匠」。

何謂「工匠精神」?它真的那麼神嗎?

其實,簡單地說就是一個人的做事態度,一種追求極致完美到變態的地步,甚至可以不為名不為利,只要把事情做好,止於至善!

現今社會大家生活水準不斷提高,對生活品質及個性化要求也越來越高,按照馬斯洛的需求,我們已經過了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了,現在正邁向情感和尊重等更高層次的需求。因此目前這些完美度不高的產品根本無法滿足某些人的需求,才需要有「工匠精神」製造出更完美的、更有靈魂、客製化、個性化的產品。

在日本各行各業傑出的的人才倍出,舉凡竹藝、金屬網編、藍染、鐵器、餐飲、高科技如京瓷、齒輪、鏍⋯⋯等,許多行業都存在一批對自己的工作有著近乎神經質般追求的「匠人」。

他們對自己的工作或出品幾近苛刻,對自己的手藝充滿驕傲甚至自負,記得有次偕同內人逛到巢鴨附近的一家醬菜醃漬職人的店,我們先前已經選購該店的醃漬食品帶回台灣後頗受親友的好評、讃美,當日在店老闆熱情的介紹下試吃一種帶辣的醬醃菜時,因為實在太辣,內人不禁吐出來丟向垃圾桶內,沒想到店主當場翻臉,悄然大怒並驅趕內人離店!

後來內人賠盡笑臉,花了十幾分鐘說明狀況,好不容易才把對方的怒火壓下來,原來這些醬菜醃漬食物都是他的傑作,該店並且已經傳了好幾代人了⋯⋯!

台灣年輕人欠缺工匠精神

這些匠師對自己的工作從無厭倦,並永遠追求盡善盡美。如果任憑質量不好的產品流通到市面上,這些日本工匠,亦稱職人,會將之看成是一種恥辱,這與收穫多少金錢無關⋯⋯,就像這位醬菜達人一樣,在經過說明後,他才轉為笑臉並送給我們許多他最近的新產品來賠禮,為他剛才的失態道歉;這正是當今應當推崇的「工匠精神」。

他們用一生的時間鑽研、做好一件事在日本並不鮮見,有些行業還出現一個家庭十幾代人只做一件事。

從工匠精神角度上看,是非常睿智的,只要產品足夠好,無可替代,相信終究會獲得大家的認可、追捧。就像我們都能夠在巷弄內尋找到特色的產品或是料理⋯⋯,「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包括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等方面的內容。

它也是一種職業精神,它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這些似乎都是台灣年輕人目前比較欠缺的,倘若每個行業的從業人員都有這種職人精神,則市場上的這些假貨、膺品、有食安問題的產品,又怎麼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