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與 AI 共存的藍圖

書摘

作者簡介
李開復

生於台灣,長於美國,以最高榮譽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並於1988年獲卡內基美隆大學電腦學博士學位。歷任蘋果、微軟、Google頂尖科技公司全球副總裁等重要職務。是最受年輕人歡迎的創業家、青年導師、暢銷書作家。2009年9月在北京創立創新工場,幫助中國青年成功創業。

曾任美國「百人會」副會長,並於2013年獲選為《時代》雜誌全球最有影響力一百人。同時也是香港城市大學的榮譽博士、卡內基美隆大學榮譽商業管理博士,以及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協會院士。
著有《人工智慧來了》、《我修的死亡學分》、《世界因你不同》、《做最好的自己》、《與李開復對話》。

我在台灣接受癌症化療的時候,有個老朋友來找我,他是一位連續創業家,最近新創辦的公司出現了一點問題,所以來找我聊聊。他創辦過幾家成功的消費性科技公司,也把這些公司賣了。隨著年紀漸長,他想要做點更意義的事,幫科技新創公司經常忽略的人群打造產品。我們兩個的年紀都已經到了父母的日常生活需要更多協助的階段,所以他決定設計一項能夠幫助老年人的生活過得更輕鬆的產品。

他做的是一種直立機台,上面有一個可以觸控的大螢幕,整座機台安裝在老年人床鋪的旁邊。螢幕上有幾個簡單、實用的應用程式,可以用來叫外賣、看連續劇、呼叫醫生等。上網或智慧型手機對老年人來說,往往比較不好用,不是按鍵太小,就是功能對他們來說比較複雜一點,所以我的朋友盡量把操作簡化,只要點幾下,就能夠使用這些應用程式。他甚至還想到要做一個按鍵,如果這些大齡朋友們需要操作說明的話,就可以直接打視訊電話給客服。

這項產品聽起來很棒,而且現在就有市場。中國有很多成年子女過分忙於工作,實在是騰不出時間來照顧年邁父母,可能會因為不能善盡孝道而感到心中有愧,但現實生活就是如此,他們就是找不出時間來妥善照顧父母,而這項觸控螢幕產品,可能會是個不錯的替代品。

人類有AI沒有的東西叫「關愛」

但是,在推廣這項產品的時候,我朋友發現了一個問題。這個裝置最常被使用的功能,並不是叫食物外賣、看電視或諮詢醫生,而是客服。公司客服接到很多老人家透過客服按鈕,尋求服務,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我朋友明明把整套系統做得很簡單,難道顧客還是不知道怎麼點選這些按鍵?

並不是。他和客服團隊開完會之後,發現這些老人家打電話進來,不是因為不會操作,只是因為太寂寞了,想要找人說說話而已。這些老人家的孩子,很多都努力確保滿足了父母的物質需求—吃飯沒有問題、有醫師照顧、有人會送藥物過來,但是物質需求滿足了以後,他們真正想要的,是實際的人際互動,他們想要有人可以交談相處。

要是我朋友在我生病之前,來找我討論這個「問題」。幾年前的我,大概會這樣建議他:只要在技術上面做點小調整就好,也許是加一套AI 聊天機器人,可以進行基本對話,騙騙這些老人家。但是,隨著我的病情逐漸康復之際,考量到AI 對就業造成的衝擊與含義,我開始有了不同的看法。

從朋友說的問題中,我看到沒有被滿足的人際互動需求,也看到人類與AI 共存的藍圖。沒錯,智能機器的能力會愈來愈強,可以做我們會的許多工作,滿足我們的物質需求,同時破壞了許多產業,取代很多的人類工作者。但是,還有一項東西,是只有人類能夠創造、彼此分享的,那就是關愛。

在AI與情感間取得新的綜效

雖然機器學習出現了許多進步,但事實就是,我們尚未創造出擁有情緒感受的AI 機器。你可以想像,要是你花了一輩子努力鑽研某項技藝,然後在國際大賽中打敗了世界冠軍,你會有多麼高興嗎?AlphaGo成功做到了這件事,擊敗人類最頂尖的圍棋手,但是它感受不到絲毫的樂趣,贏了也不會感覺開心,在完勝柯潔以後,也沒有想要擁抱心愛的人的欲望。

儘管有像《雲端情人》(Her)這樣的科幻電影,描述男子和AI 談戀愛,但在今日的現實世界中,AI 沒有任何愛人、被愛的能力或欲望。好萊塢女星史嘉蕾• 喬韓森(Scarlett Johansson)的聲音,或許能夠令你相信她扮演的AI,具有愛人和被愛的欲望,但那是因為她是人類,擁有真實愛人與被愛的經驗,所以能夠創造並向你傳達那些情感。

想像一下,如果你告訴一台智能機器,威脅著要拔掉它的插頭。然後,你改變心意,決定先不要這麼做,這台機器並不會因此改變它對生命的看法,發誓要花更多時間和其他機器相處。它的心境不會成長,並且發現關愛他人、為他人服務的價值。

人類具有成長、同情/同理、關愛他人的獨特能力,我從中看到了希望。我相信,我們必須在AI和人類心靈之間,求取一種新的綜效,善用AI將為我們帶來的物質富裕,促進社會上的關愛與同理心。如果我們能夠做到這些,我相信將能創造出一條途徑,通往經濟繁榮與心靈富足的未來。這條路當然不好走,但如果我們能夠團結一致,共同努力達成這項目標,我相信人類不僅能在AI時代存活下去,而且還會比以前更繁榮發展。

火的試煉,新社會契約

前方的挑戰將十分巨大,就像我在第6 章敘述的,我預測在未來十五年內,就技術上而言,美國有40% ∼ 50%的工作可以被自動化。但是,這並不是說,這些工作將在一夕之間全部消失。不過,如果任由市場機制自然發展,世界各地的工作者,將會開始承受巨大的壓力。中國和其他開發中國家,受到衝擊的時間點可能不同,工作流失可能發生得更晚或更早,視經濟結構而定,但整體的趨勢大致上相同:失業增加,貧富不均擴大。

技術樂觀主義者可能會借鑑歷史,以工業革命和19世紀的紡織業為例,證明情況會愈來愈好。但是,我也在前文討論過,這樣的論點愈來愈站不住腳,AI 革命的規模、速度和偏重特定技能,將會迫使我們面對史上前所未見的全新挑戰。就算最嚴峻的失業預測沒有實現,AI也會嚴重加大互聯網時代造成的財富均。

我們已經目睹薪資停滯和貧富不均擴大,可能導致政治不穩定,甚至造成暴動。隨著AI 席捲全球的經濟與社會,這些趨勢很可能加劇又加快。長期而言,勞動市場會自我平衡,但在那之前,我們必須先通過就業流失和不均擴大的火的試煉,這些試煉可能就會讓我們先嚴重脫軌。

想要克服這些挑戰,我們當然不能被動反應,必須主動掌握AI 為我們創造的物質財富,重建我們的經濟、更新社會契約。罹癌帶給我的啟示雖然非常個人,但我相信這些領悟也給了我一個全新的觀點,思索我們如何共同應付這些問題。

AI時代文化與價值觀需要轉型

想要打造一個能在AI 時代繁榮發展的社會,經濟會需要巨大的改變,文化和價值觀也是。過去,長達幾世紀的時間,我們生活在工業經濟中,相信自己在社會上的主要角色(甚至身分認同),存於一份具有生產力、可以賺取薪資的工作中;如果沒有這個,個人與社會最強的連結就消失了。隨著我們從工業時代轉型到AI 時代,必須改變「工作=生活」這樣的心態,不能繼續把人類當成生產力優化演算法的變數,必須轉型到比以往更重視愛、服務、同理心的新文化。

沒有任何經濟或社會政策,能夠用「蠻力」改變我們的心。但是,在選擇不同的政策時,我們可以獎勵不同的行為,逐漸把文化推往不同的方向。我們可以選擇純粹的技術治理方法,把每個人視為一個待滿足的金融/物質需求組合,給所有人足夠生活的錢,讓他們不至於餓死或無家可歸。事實上, 這種「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Income, UBI)的主張,近年來似乎愈來愈流行。

如果做出這種選擇,我認為,將會貶低我們的人性價值,錯失了一個空前的機會。相反地,我認為,我們可以運用AI 創造出來的財富,加倍下注於人類的獨特性。想要成功做到這件事,就必須改寫基本的社會契約,也必須調整經濟誘因,獎勵對社會有益的活動,就像工業經濟獎勵對經濟有益的活動一樣。

當然,這些改變絕對不會太容易,需要多面向、同心協力的做法,來應付經濟和社會的轉型。社會全員都必須投入,而且必須不停地探索、大膽地做實驗。就算我們盡了最大的努力,也不保證一定就能轉型成功,但失敗的代價和成功的潛在回報實在是太大了,我們無法不去嘗試。

接下來,我會帶各位檢視三種適應AI 經濟最常見的政策建議,很多都來自矽谷。這三項建議,基本上都是「技術性解方」,對政策和商業模式進行調整,以求順利轉型,並未實際改變文化。了解技術性解方的優劣之後,我會再提出三項類似的改革建議,我認為它們有助於減輕工作流失的問題,也可以推動更深層的社會進化。

這些提議不只是技術性解方而已,還可以在私人部門創造就業機會,並且影響投資和政策。這些方法的目標,不只是要讓人類保持領先AI,也要打開社會繁榮、人類進步的新途徑。我相信,它們將會構成新社會契約的基礎,幫助我們用AI 打造一個更人性化的世界。

內容來源:《AI新世界》天下文化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