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定時炸彈!醫師:氣溫變化大...這「5大族群」小心腦動脈瘤找上門

醫療保健

前伊林名模王亭又3年前因腦血管動脈瘤破裂而猝逝,過世時僅41歲;去年音樂製作人袁惟仁也在上海因腦溢血昏迷,歷經62天搏鬥終於清醒,所幸從鬼門關過一劫。

日前新竹一位40多歲女性在家突然昏倒,丈夫緊急將妻子送至新竹馬偕醫院救治,「病患在無外力撞擊的情況下,呈現意識不清、身體左半邊無力等狀況,初步懷疑為出血性腦中風。經由電腦斷層血管攝影,証實為腦動脈瘤破裂造成蜘蛛網膜下腔出血。」收治這名個案的新竹馬偕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郭岱宗表示。

到底「腦動脈瘤」有多可怕?哪些族群要特別注意?氣候變化大又該注意哪些事?

醫師:這「5大族群」是腦動脈瘤高危險群

郭岱宗先解釋,腦動脈瘤又被稱為「顱內不定時炸彈」,好發於30至60歲女性,危險因子以高血壓、抽菸為主,「除非病患曾遭受到外力撞擊,不然自發性腦出血患者部分為先天性血管壁缺損,易在腦中形成血管壁囊泡;另外,家族遺傳的高血壓與多囊性腎臟病患,也容易因為血壓升高、基因影響導致腦動脈瘤的產生。」

他進一步解釋,腦動脈瘤是動脈管壁長期受到不平均的血流壓力,而在管壁突起的小囊泡,「囊泡包覆的血液越大顆,代表血管壁越薄也越容易破裂。」他表示,腦動脈瘤未破裂前病患幾乎不會有任何症狀,一旦破裂就易造成蜘蛛網膜下腔出血,約有1/5的病患尚未到院就會離世,1個月內的死亡率甚至高達5成。

郭岱宗表示,顱內動脈瘤未破裂時較不易被發現,最常見的顯現方式是自發性的蛛網膜下腔出血,有時會合併有腦內出血、腦室出血或硬膜下腔出血。其他產生的症狀包括巨大動脈瘤引起的質塊壓迫效應、顱神經病變、腦梗塞或暫時性缺血、癲癇和頭痛等。

如何預防「腦動脈瘤」?

那該如何及早發現治療呢?

對於動脈瘤的處置,郭岱宗認為應以血管瘤的位置與形狀做為是否開刀的依據,「以上述40多歲的女性患者為例,雖然血管瘤為0.35公分,但因呈現不規則狀,加上位置為連結左右大腦的前交通動脈上,如果不進行手術,未來再次破裂進而影響生命的變數非常大。」

郭岱宗指出,臨床上腦動脈瘤手術分為「開顱顯微神經手術」及「線圈栓篩手術」,「開顱顯微神經手術是打開頭蓋骨將動脈瘤夾夾緊血管瘤,防止血液繼續流入擴大;線圈栓篩手術則是從病患鼠蹊部放入導管,將彈簧線圈送入腦中血管瘤內,堵住血液不在流入囊泡內而發生破裂現象。」

個案後來以開顱顯微神經手術治療,終於脫離險境。郭岱宗表示,不論患者選擇哪一種手術,腦動脈瘤發生黃金救治時間為第一次破裂時算起的72小時,延遲可能因為腦部血壓不穩定,造成再次破裂的危險。

郭岱宗以開顱顯微神經手術切除病患腦動脈瘤。(圖片來源/新竹馬偕醫院提供)

至於該如何預防腦動脈瘤呢?

郭岱宗表示,「唯一預防方式就是進行高階健康檢查,以MRI(核磁共振)確認腦部是否有血管瘤現象。」他也呼籲,雖然有些因腦動脈瘤破裂送醫的患者,經過問診時會發現平時偶爾有間歇性頭痛,但每位病患狀況皆不同,大部分為無預警情況下昏倒而緊急送醫,「建議病患應該要有健康檢查觀念,隨時掌握自己的健康狀況。」

醫師小檔案_郭岱宗

現任:新竹馬偕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
學經歷:長庚醫學院醫學系畢、長庚住院醫師馬偕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台灣神經脊椎醫學會、台灣神經外科醫學會、台灣外科醫學會

專長:坐骨神經痛、腕隧道及肘隧道症候群、頸椎及腰椎骨刺、腦外傷、腦中風、手汗症、腦部手術(腦瘤、腦血管)、高頻熱凝療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