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有長輩注意!醫師:年長者使用「這2款藥」小心增憂鬱、骨折風險

醫藥保健

隨著年齡增長,罹患的疾病數越來越多,所以平日服用的藥物也與日俱增,統計上,台灣65歲以上人口服用5種以上慢性藥物的比例高達40%,一位高齡長者每天吃到20-30顆藥也稀鬆平常,用的藥物多並非一定是不適當的,如果疾病狀況需要,該用的藥物沒有使用,反而造成疾病控制不良,但用的藥物多使潛在的不當用藥比例上升,也增加高齡長者住院風險50%以上,因此,審慎評估高齡者用藥處方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什麼是多重用藥?最簡單的定義就是用藥物種類,研究上,服用超過5-6種不同藥物,藥物不良反應以及跌倒的風險就會增加許多。

多重用藥有什麼影響?

除了藥物副作用、交互作用比例增加,吃的藥物多,就容易混淆,可能時間頻率錯誤,也常常導致自行調整藥物使用方式,不僅療效無法發揮,造成藥物不良反應,後續跌倒、認知功能障礙和日常生活功能下降問題接踵而來。

高齡者處方原則:隨著老化,藥物吸收分布改變,肝腎代謝清除功能減退,藥物敏感性增加,劑量上,需要從低劑量開始,慢慢增加;另外,要避免連鎖處方效應(prescribing cascade),評估高齡長者的症狀或不舒服時,首先檢視藥物處方,確認是否為藥物副作用導致,以免落入惡性循環,開立許多不必要藥物,只為了治療前一個藥物的副作用。

高風險藥物:具抗膽鹼作用或鎮靜安眠作用這2大類藥物,使用上要非常注意,抗膽鹼藥物副作用跟認知功能惡化、尿滯留、便秘、嗜睡、口乾舌燥等症狀有很大關聯,常見藥物有第一代抗組織胺劑、腸胃道解痙劑或止瀉止吐劑、尿失禁用藥、部分抗憂鬱劑、抗精神用藥、抗眩暈藥;鎮靜安眠藥,除了可能因白天過度鎮靜作用而影響正常睡眠及食慾,亦會導致認知受損,如精神混亂、憂鬱、記憶力喪失,過度延長之鎮靜作用會降低反應力,增加跌倒及骨折的風險。

高齡用藥評估:需要先蒐集完整用藥史及記錄,包括處方藥、非處方藥及營養保健品,並確認是否有不適當用藥,評估藥物是否有適應症,以及使用藥物的效益是否高於危害風險,再進行用藥調整,先排除重複用藥,考慮是否有非藥物療法可以取代,簡化藥物種類與使用頻率;調整處方後,定期審視並持續追蹤,紀錄調整藥物及患者反應。

高齡社會下,藥物隨年紀越吃越多,除了遵循醫師的處方外,服藥後發生不舒服症狀或是藥物使用上有疑問,回診時一定要跟醫師反應與討論,共同制定最適合自己的處方,如果藥物處方又分別在不同科別開立,建議定期至藥師諮詢門診評估,若有合併跌倒、認知障礙、行動力或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可至高齡整合門診就藥物之外,進行周全性老年評估找出問題,給予個人化整合照護計畫。

原文作者為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齡醫學科主任 曾崧華,本文轉載自《北醫附醫健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