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等三大企業鉅子「被退休」「國進民退」中國經濟改革正在走回頭路

中國經濟

舉世矚目的「建政70周年大閱兵」風光落幕後,回歸現實的中國社會彷如消風的氣球般提不起勁,小至愈來愈貴的豬肉及越來越缺乏買氣的房價,大到美中貿易戰,以及步步進逼的「國進民退」政策,都讓各界憂心忡忡。

貿易戰要完全止爭息戰,不容易,但總有期待的一天;牽涉數百萬企業、數億就業勞工和未來經濟走向的「國進民退」,卻充滿未知變數但可想像的最終結局。

光輝10月後9月震撼的新政引發不安

「光輝10月」前夕,9月下旬中國三大企業鉅子∼阿里巴巴馬雲、騰訊馬化騰、聯想柳傳志,相繼「被退休」或無預警卸任公司要職;二馬是中國的新經濟象徵,公司市值都超過4千億美元、個人身價皆逾350億美元,富可敵國。

與此同時,杭州市黨委、市政府宣布,將派駐100名黨政幹部進駐阿里巴巴、娃哈哈等百大重點民企,擔任「政府事務代表」,協助「各類政府事務」;中國證監會也修訂準則,要求上市公司將設立黨組織列入章程。

官方還規定凡有3名以上正式黨員的基層單位,從市場、商店街到辦公大樓,均需設立黨支部;首批派駐企業代表幹部,由中共官方統一管理,派駐時間一年。

被喻為「9月震撼」的新政出爐後,引發大陸企業界對於「國進民退」之強烈不安,尤其擔憂或將被迫配合當局,重返中共文革前「公私合營」之慘況。

1953年中共建政不久即曾發起共產社會主義政治運動,藉由派駐黨政代表進入猶有資產的民企擔任幹部,逐步接管經營權,再以賤價象徵收購,最終驅逐民企業主,財產全數充公。

當年這場極為殘酷的政治運動,全中國資產階級消失殆盡,成千上萬業者被迫自盡,單在上海,短短四個月即有876名資本家跳樓身亡。

近代史上首次國進民退,引爆了辛亥革命

私有企業滅絕,全面國營化後,服務質性淪喪,經營績效不彰,監理制度蕩然,營私舞弊時生,加上政治鬥爭盛行,10億人的中國,就在歐美與東亞各國戮力復興戰後經濟之際,逐漸淪為落後貧國;直到六四事件後,鄧小平方痛定思痛,大力全面經改,才讓中國重新崛起。

上個月,川普政府正研究向中國討要清朝1911年發行之市值達1兆~1.5兆美元的「湖廣鐵路債券」;當時清政府曾向民間集資修建川漢和粵漢鐵路,其後食言將這兩條鐵路擅自收歸國有,再向國外發行債券,引發「保路運動」,清政府從武昌調派新軍前去四川鎮壓,導致武漢軍力空虛,留守武昌的新軍趁機起義,辛亥革命一舉成功,成了壓垮大清皇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除了政府信用是維持政權統治的基礎,任何事業要經營起色,皆有賴企業化,民營事業因責任歸屬清楚,加上誘因激勵,企業化遠比公營來得有績效,此乃舉世皆然。

像日本戰後所有事業全都民營,牽涉全民卻虧損慘重或服務較差、品質不良的乃是國營之郵政、鐵路、電訊及菸草,後三者曾被譏是日本「三大公害」;由於赤字高達28.3兆日圓,員工又40多萬,1987年日本政府遂將國鐵切割為六家客運公司與一家貨運公司後,開放民營,既解決了財務虧損及破產危機,同時塑造出各自不同的鐵道特色,並大幅提升服務品質。

日本電信電話公社(NTT)開放民營後,行事雖依舊低調,但電信研發方面卻突飛猛晉,獲利雖起伏不定,然各種先進技術及服務,一再領先各國,業務與投資更遍及美歐與台港澳韓及中國,一反過去的保守作為。

日本三害民營化後成了全球轉型典範

至於壟斷菸草買賣的日本專賣公社,則於1985年國有企業化,2004年財務省保有50%股權後,改制為日本菸草產業株式會社(Japan Tobacco Inc.),澈底民營化。

在國營專賣時代,日本中上流社會甚是排斥日菸,不然就邊抽邊罵,日菸在國際間也缺乏市場;民營化後日菸會社(傑太日菸國際)除了提高品質,加強通路,並朝國際進軍。

1999年JT會社收購美國雷諾菸草公司,2007年完成最大宗日資企業海外兼併,收購Gallaher集團,既掌握歐美市場,也讓日本香菸跨出國界,甚至成了跨國品牌;同時多角化經營食品、製藥、農業、工程及房地產等,可說是全球「國退民進」最成功的典範。

中國崛起後,近十年來大規模興建高鐵,號稱舉世之最,然至2019年,在大量政府補貼下,中國鐵路總公司累積虧損仍達5.28兆人民幣,短短9年赤字膨脹2.8倍,可說是拿廣大人民的納稅錢,補貼少數的高鐵乘客,以及經營不善之赤字,漸成衝撞中國經濟的灰犀牛。

另方面,整體民營企業在中國則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GDP)、70%以上的專利發明權。牛津經濟研究院數據更顯示,2010年民營企業解決了中國35.6%的城市就業,2017年同比增長為近60%,城鎮總就業人口,更達80%以上。

惠譽信用評等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由中共當局支持的買家共購入了47間上市民企的股份,而去年一整年,類似交易只有52宗;這些數據包括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投資工具收購的民企股份,購股規模從1∼100%不等。

文革前公私合營陰影,讓民企對「國進民退」有強烈不安

文革前的「公私合營」與現今之「國進民退」,雖都被大陸民間認為係卸磨殺驢,但程序、性質及動機卻未必相同。「公私合營」係單純地消滅私有企業,全面國有化、共產化;「國退民進」因不可能全盤貫徹,只能重點實施,全面掌控。

也因為時空環境截然不同,故「國進民退」的對象及動機,即顯得較為複雜,包括戰略產業的壟斷、經濟規模的掌控、赤字企業的挽救、政商關係的滲透、黨政派系的平衡、當權利益的共享、國安維穩的考量,以及政府財政的彌補等。

然而,經濟產業畢竟有其運作真理,尤其在全球貿易化時代,除了成本及收支,尚得兼顧外部競爭力,否則很難永續經營。民營企業既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主力,更是中國社會穩定的基礎,「國進民退」貿然實施,勢必影響市場的連動,讓陷入盤整的中國經濟,更難突破發展。

習近平經濟改革正在走回頭路

除非是源源不絕之天然資源開採,或技術性的壟斷,否則全球百大、千大、萬大企業,幾乎全是民營企業;麥肯錫全球研究院指出,財星500大的中國企業,海外營收占比20%;美國標普500指數的上市企業則是44%。中國雖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富比世統計全球前百大最有價值品牌,中國唯一入榜者,也僅排名97的華為;諸多中國「國內王」企業,離開中國就乏善可陳。

過去靠國家力量扶植的中國產業,從鋼鐵、太陽能到晶片,若非虧損累累就是缺乏競爭力;反倒是政府放任自然發展的行業,從電商到網約車,無不生機勃勃。人民銀行行長易綱承認:現今中國發展最好的行業,都不是政府事先規畫出來的。

也唯有透過經營高強的民企經營,方能凝聚智慧,發揮潛能,激勵動能,靈活資金,總集有效的人流、物流、金流,讓企業效能極大化,「黨國資本主義」式的「國進民退」,或將又是一場注定失敗的政治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