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食物...連空氣都含「塑化劑」!民眾如何預防PM2.5?醫傳授3招自保

醫療保健

自從食安危機後,許多民眾開始關切自己飲用的食品中是否含有「塑化劑」,但沒想到現在連「空氣」都被驗出含塑化劑?!

環保署委託中央大學環工所團隊進行「細懸浮微粒(PM2.5)化學成分監測及分析」,在板橋站驗出塑化劑成分,是國內首次驗出空氣含塑化劑,環保署推測與大量使用塑膠製品、粉塵擴散有關。 

團隊挑選新北板橋、台中忠明、雲林斗六、嘉義、高雄小港、花蓮6個測站,從去年12月到今年11月,每天進行採樣。雖環保署強調只是「微量」,確切來源及是否影響人體健康都待進一步調查,但許多民眾仍擔心是否會危害到自身的健康。究竟該如何做才能自保呢?

一級致癌物...PM2.5恐引發肺癌!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空氣污染每年造成700萬人提早死亡;且據估計,全球每年約有170萬人死於肺癌,在台灣肺癌死亡率更蟬聯10年第一名,平均56分鐘即有1名肺癌患者死亡。

根據衛福部資料解釋,懸浮微粒(統稱PM,含有粗及細懸浮微粒)的健康影響大於其他任何污染物,其主要成分為硫酸鹽、硝酸鹽、氨、氯化鈉、黑碳、礦物粉塵和水,並包括懸浮在空氣中之有機和無機物固體和液體的複雜混合物。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接受《信傳媒》電訪時表示,「PM2.5因質地小,會通過鼻毛、鼻腔,跑到肺泡中,沉積在肺泡細胞中甚至會引起全身發炎,並引發呼吸道疾病、氣喘、COPD(慢性阻塞性肺病)、心血管疾病及肺癌,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至癌物。」 

如何預防PM2.5侵害?3招自保

至於要如何預防PM2.5侵害?

針對空氣品質不良情形,國建署提供民眾以下自我保護3策略:

1. 建議外出可戴口罩,由戶外進入室內時,記得洗手洗臉、清潔鼻腔,並適當關閉門窗,以減少細懸浮微粒PM2.5的暴露(口罩應儘可能與臉部密合)。

2. 應減少在戶外活動時間,或改變運動型態避開交通高峰時段及路段,尤其是老人及兒童,或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

3. 生活作息規律,多運用大眾運輸工具、自行車及步行,適當運動,維持身體健康狀態。

顏宗海提醒民眾,出門前應隨時注意空氣品質消息,AQI指數(空氣品質指標)過高時盡量不要外出,「若真的要外出時要配戴外科級以上的口罩,在家時若戶外空氣品質不佳要記得關窗、並開空氣清淨機調節室內空氣。」

高雄長庚胸腔內科主治醫師王金洲也建議民眾,「做適當運動,可維持身體健康狀態,不只對肺臟有益,對身體各器官也有實質幫助。」若戶外空氣品質不佳時,王金洲建議就不要外出慢跑或打球,可改室內能做的運動,如游泳或在家做基本核心運動。

民眾可隨時注意行政院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網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