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旅遊成為兩岸三黨的政治攻防 台灣觀光業的罩門其實不是陸客

觀光政策

「旅行這種事大多是相當累人的。不過有些知識是疲累之後才能親自學到的。有些喜悅是筋疲力盡後才能獲得的。這是我繼續旅行所得到的真理」,這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對旅行的定義,只是對於旅行,世俗間也有正反兩面的看法。

負面者認為:旅行只不過是花錢、花時間老遠從自己活膩的地方跑到别人活膩的地方罷了。但正向者卻是相信:旅行讓人開闊視野,沉澱心靈,學習新知,體驗異差,進而思考現實與未來!

台灣旅遊產值95億美元,僅佔GDP1.8%

為促進旅遊發展及減低陸客因政治因素不來台的衝擊,民進黨政府去年計畫將觀光局升格「觀光署」,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韓國瑜20日乃拋出:未來要把觀光局三級跳變成「觀光部」,2028年要讓台灣觀光人次達到2千萬!

據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旅遊業競爭力報告」,旅遊業收入已佔全球GDP10%,意味全球每10份工作就有一份是旅遊觀光業。

報告中也列出旅遊觀光產業佔GDP不到2%的國家及地區,台灣旅遊業產值95億美元,因僅佔GDP1.8%,名列倒數第7,主要是台灣其他產業產值太高,特別是科技業,以致依賴旅遊產業的程度相對變低。

至於高度依賴旅遊業的國家地區,除了廣靠中客的香港,其他多為經濟相對落後,僅能依賴擁有的人文歷史或自然景觀賺取觀光財;第一名的馬爾他,因擁有地中海美景和不少歷史遺跡,且鄰近歐洲,佔比達15.1%。

早期旅遊觀光若非仰賴祖先文化遺產,就是靠上天賞賜天然美景,現今則戮力建設、打造創意、營造特色、強化行銷,畢竟全球化後,各國旅遊業皆得擺在國際觀光天平上,公平競爭,很難再坐等客來。

2016民進黨再度執政後,基於主權維護不接受一中原則,中共遂將來台旅遊人數大幅縮減,蔡政府只得推出國旅補助,促進國內旅遊,另方面則拓展南進政策,力爭東南亞遊客來台。

台灣非陸客出遊首選,中共可管制難限制

在人次方面,南進政策算是初步成功,然因消費習性不同,客群觀光景點偏重大台北地區,消費能力也不及陸客,致一年減少10億美元營收,受影響業者頻頻哀嚎,媒體不時報導,一逢選舉又成了選戰主題。

實際上無論業者、政客、媒體或學界之批評,若非無知或不瞭解,就是陷入誤區。首先,中國一年出境旅遊人次固然多達2.7億人次,但旅遊業在中國係受管制,常視政治需要時收時放,非同一般國家自由經營。

其次,中客出遊目的地愈來愈廣泛,台灣向來不是特別首選,要去哪中共雖可技術管制,卻不可能公然限制;再說,馬政府時代中共領導是「連胡會」破冰的胡錦濤,故對台路線寬容,來台觀光陸客因而大增,2015年曾創下343餘萬人次的巔峰紀錄。

然自換上霸氣的習近平,對台逐漸強硬,2016年小英上台後,局面開始翻轉,尤其今年9月後來台陸客平均每日減幅八成,11月進入大選後,更可能陷入冰河期;除了政治因素,主要還是中國經濟衰退,再加上美中貿易戰,讓中國外匯短缺,出境遊客普遍減少,不是只有來台銳減。

旅遊業人力資源密集,係穩定社會運轉的基礎,另方面因台灣颱風、地震及交通事故多,讓旅遊業充滿不確定風險,像上次花蓮地震,即導致剛萌芽的韓客市場一度受挫;再如每年飛經澎湖上空的國際航班,多達10萬餘次,然華航客機栽落馬公海域,媒體一再報導「澎湖空難」、「澎湖空難」,曾無端導致澎湖旅遊業約10年欲振乏力。

觀光局升格觀光部台灣旅遊業就會發大財?

更關鍵的是,來台境外遊客一年1200萬人次,但台灣甲乙種旅行社,2016年時總公司即多達2860家,分公司也847家,僧多粥少下,莫不削價惡性競爭,其中439家專作陸客生意,中國景氣一衰退,營收自是深受影響。

旅行社3、4000家,營收卻僅佔GDP 1.8%,主管旅遊的觀光局自是成了小媳婦,那若升格為「觀光部」,台灣旅遊業就會翻身「發大財」乎?

據世界旅遊觀光協會(WTTC)公布的46國中,成立「觀光部」轄管旅遊的僅12國,其他都是以就業、企業、產業、商業、工業、科技、外交、電信、數位、文化、媒體、運動、體育、教育、運輸、聯邦、城市、地方政府、地區發展、科學研究、商業創新、經濟創新、貿易投資、發展貿易、交通建設、國土基礎設施等,2、3甚或4個不同名目排列組合,不少甚至看不出跟觀光旅遊有關。

以2018年世界遊客最多的十個國家為例,排名第一的是有50億國內遊客人次的中國,其主管觀光的是「文化和旅遊部」,第2名的是9060萬國際遊客的義大利之「文化遺產與觀光部」,其他依序為法國8900萬人次:歐洲與外交事務部、西班牙8200萬:產業能源與觀光部、德國7800萬:聯邦經濟與科技部、美國7690萬:商業部、奧地利4306萬:科學研究與經濟部、英國3920萬:數位文化媒體與運動部、墨西哥3930萬:觀光部、土耳其3862萬:文化與觀光部;可見甚多不以觀光為名卻行觀光之實。

東南亞、中東及印度總人口23億,值得開發

易言之,觀光旅遊的推展,不在部會名稱、位階或成立觀光部與否,而在組織功能發揮,包括市場定位、客群開發、調查研析、行銷推廣、產業輔導、質量並進,以及適度約制旅遊行業的經濟規模,避免產業競爭失控等監理。

台灣總站在自己觀點談論問題,甚至將觀光旅遊的發展希望全寄託在政治掛帥的中國,卻很少檢討台灣觀光產業的罩門何在,如何改進缺失,以及怎樣跳脫舊思維行銷優勢,殺出生路,航向藍海。

至於擁韓的國政顧問總召張善政說:「2030年要到2千萬(觀光人次),兩岸問題不搞好,哪裡來的多一千萬」;以全球遊客平均成長率5%來說,尚處於衝刺階段的台灣,只要每年維持5%成長率,10年後達到年客數2000萬,綽綽有餘;像旅遊大國法國年成長率還6.8%,西班牙則8.9%,土耳其更23.1%。

尤其旅遊跟地緣性密切,如墨西哥5年間來自南美洲的遊客人數即增加96%,來自亞洲的遊客更多達127%;而鄰近台灣這幾年經濟高度成長的東南亞總人口6億,中東5億,印度12億,加總23億,遠比中國多,台灣一年只要爭取其中0.1%,即有230萬人次。

觀光旅遊內涵主要是人文歷史、地理景觀、會展活動、知名景點、美食購物、奢華特色、博賭情色、醫療美容、宗教交流,有相關,有差異,台灣如何自我定位,特色取勝,品質確保,回遊維續,消費提振,以及實質獲益,值得深思。

最重要的是,旅遊係人文史地之寶貴資源與精神文明的體驗分享和相互交流,意識形態及文化差異愈是衝突,透過旅遊愈能讓人開闊視野,沉澱心靈,學習新知,體驗異差,進而思考現實與未來,不是花錢就是大爺,或讓誰占便宜,兩岸三黨若把觀光旅遊當成政治攻防,那就歪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