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閱讀危機:老書店頻吹熄燈號 她想要在車站開書店救出版

文化政策

知識經濟時代,台灣民眾每天顧著滑手機、滑臉書,卻是愈來愈不愛看書。也因為現代人讀書時間越來越少,連帶讓傳統書店經營越來越困難。

文化部長鄭麗君日前表示,之前圖書出版產值連5年衰退,但在文化部與民間的努力下,已經止跌回升,2017年出版銷售額成長1.007%,2018年也有0.8%的成長,甚至過去6年,台灣有171家實體書店成立。不過就在出版業止跌回升之際,宣布關門的書店卻是有增無減,有些甚至是經營好幾十年的老字號。

今年4月24年的老字號獨立書店東海書苑停業,9月底有「台中聖地」之稱的豐原三民書局熄燈,就連位於台北知名書店一條街重慶南路上已經開業45年的建弘書局也難以抵擋越來越沉重的經營壓力,同樣在9月吹熄燈,老闆直言,「多開一天多賠一天」,重慶南路上的書店也從風光的百餘家書店剩下9間。

近30%書店月營收不到5萬、第二代普遍不願接手

台灣的實體書店其實還有著其他隱憂。民進黨立委吳思瑤在23日質詢時指出,根據文化部「106年度全國實體書店營運調查案」調查報告,裡面出現幾個驚人數字。

此份調查由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走訪1541家書店,其中仍有陳列一般圖書且有圖書銷售行為的書店僅869家,換句話說,僅佔全部書店的56%。

此外,70%的書店面積小於50坪、近30%的書店月營收不到5萬,而33%的書店採複合式經營,項目主要以飲料、餐點、教育課程、藝品,甚至有書店兼經營彩券、海產、課輔空間、腳踏車出租、網拍、代購小吃、改衣服、刻印章、郵局代辦等才能經營下去,更大的隱憂為普遍書店的第二代都不願再接手。

吳思瑤表示,文化部為了搶救實體書店發展近幾年的補助總金額年年破千萬,今年補助總金額1226萬也達到歷年新高,但補助僧多粥少,其中東海書苑也拿到35萬的補助,但還是撐不下去。而109年度歲出預算編列199億史上新高,但人文出版與出版業務推廣輔導卻僅9.14億,佔整體預算的4.6%,仍舊偏少。

對此,鄭麗君指出,明年人文閱讀及出版預算會再增加3000萬,且為了協助書店經營也將成立規畫團隊,協助書店進行後勤支持角色,讓書店跟民間團體比較聚焦在閱讀推廣或相關內涵導覽。

推廣閱讀,將交通部合作從車站出發

其實,關心書店數的多寡,某種程度上也是國人閱讀習慣的問題,出乎意料的是,根據文化部出版產業調查結果,今年1到6月閱讀紙本數量與電子書時間都較去年同期成長,且圖書個人消費金額較去年同期成長3.6%、電子書成長64.1%,唯電子書佔整體圖書市場比重仍偏低,其增長應該也很有限。

為了推廣閱讀,吳思瑤認為應該將閱讀帶入生活,如可以有公園圖書館,讓閱讀發生在戶外空間,政府機關也可以捨棄過去訂閱的四大報,讓優良刊物能夠進入政府。

鄭麗君除了認同吳思瑤的提議外還表示,未來將擴大舉辦世界閱讀日從一天的活動變成半年、跨越暑假,並期望與交通部合作,讓書店或書的角落能夠重回車站,像是國際上大型車站都有書香角落,藉以提醒旅人買一本書在車上閱讀,讓書香重返公共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