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方確診2例「黑死病」》台灣民眾該擔心嗎?疾管署:6招預防鼠疫

醫藥保健

中國官方於12日證實,有2名來自內蒙古的病患,經專家會診後確診為「肺鼠疫」,目前正在北京朝陽接受救治。雖院方表示「沒有必要恐慌,一切盡在掌控中」,但據《紐約時報》報導指稱,中國審查機構下令國內各網媒一律「封鎖、控制」相關疫情的網路討論。

鼠疫又稱為「黑死病」,為鼠疫桿菌(Yersinia pestis)引起的一種人畜共通傳染病。在人類歷史上有過多次鼠疫嚴重流行的記載,其中包括3次世界大流行,許多歷史學家認為黑死病起源於中國、印度、中亞和俄羅斯南部,後來調查研究也證明在這些國家和地區,確實存在著古老的鼠疫自然疫源地。

究竟黑死病有多可怕?台灣民眾該擔心嗎?又該如何預防?

中國確診2例...「黑死病」有多可怕?

根據疾管署防疫資料顯示,黑死病潛伏期通常為1-7天,原發性肺鼠疫為1-4天;腺鼠疫不直接自人傳染予人(除非接觸患者之膿液而感染),但肺鼠疫在適當之氣候條件下,具有高度之傳染力,一般人普遍都具有感受性。復原後的抵抗力相對上仍不足以防禦鼠疫桿菌大量侵入。

鼠疫主要分為3種,即腺鼠疫,肺鼠疫與敗血性鼠疫。腺鼠疫主要是由被感染的跳蚤叮咬吸取人類血液,或是人類處理被感染動物(尤其老鼠和家兔)或鼠疫感染者之屍體組織時,不慎接觸膿液而感染;肺鼠疫和咽鼠疫會藉由空氣散播,人類因吸入帶有致病原之飛沫(原發性肺鼠疫病人或已發展出末期鼠疫肺炎的腺鼠疫病人之飛沫)而感染。

臨床症狀為出現發燒、寒顫、頭痛、不適、虛脫及白血球增多,且伴隨下列主要臨床型態:

1.局部淋巴腺炎(腺鼠疫)。

2.沒有明顯淋巴腺腫之敗血症(敗血性鼠疫)。

3.肺鼠疫:腺鼠疫或敗血性鼠疫經血行蔓延造成(次發性肺鼠疫)或吸入飛沫感染(原發性肺鼠疫)。

4.由暴露於較大感染性飛沫或食入受感染組織(咽鼠疫)所造成之咽炎和頸部淋巴腺炎。

台灣民眾該擔心鼠疫嗎?如何預防?

中國人對鼠疫的恐慌其實有跡可循,1910-1911年中國大陸東三省及北部諸省罹患鼠疫者,計有6萬人之多。而台灣最早發表鼠疫的時間為1896年,其後以1901年患者4,496人、死亡3,670人及1904年患者4,494人、死亡3,370人,這2年最猛烈。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全世界每年約有1,000-3,000個黑死病病例,不過衛福部表示,經政府採取積極有效的防疫措施,台灣自1948年起已無病例報告;目前鼠疫流行地區主要為南美洲、非州及東南亞。

至於要如何預防鼠疫?疾管署提供以下6點:

1.最主要為避免被跳蚤叮咬,直接接觸具感染性之組織及暴露於肺鼠疫病人活動地區。
2.在流行地區宣導民眾此疾病的傳染方式,防止囓齒類動物進入住屋並避免接觸及處理其死屍,如發現該類動物屍體須報告衛生當局。
3.定期調查囓齒類動物之族群,並評估其發病流行情形及防治效果。
4.清除鼠類及蚤類,滅蚤須在滅鼠之前或同時進行。因為老鼠死亡時其寄生之跳蚤有可能跳到新的宿主(人)繼續吸血。
5.來自疫區之輪船或港區倉庫須防鼠、滅鼠及滅蚤。
6.死菌疫苗主動免疫可提供數月防護力,適用於高發病率地區的居民、旅客、處理鼠疫桿菌或被感染動物的實驗室人員或防疫人員,且須與其他防護方法一併使用。

衛福部也強調,在疾病流行地區,應防止囓齒類動物進入住屋並避免接觸及處理其死屍,前往疫區前也可施打疫苗增加保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