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大腸癌家族史、作息正常...需要做「糞便潛血檢查」嗎?醫:這個年紀以上就要做

醫療保健

「張先生,你已經50歲了,要不要做個大腸癌糞便篩檢呢?」「方醫師,我現在人又沒怎樣,應該不用吧?我們家也沒有人得過大腸癌,聽說那個檢查好像很不舒服。」這樣的場景對話幾乎常常在我的診間上演…...

依據衛生福利部的統計資料顯示,107年國人十大死因第1名是惡性腫瘤。而大腸癌(包括結腸、直腸和肛門癌)不管性別皆排名第3名,僅次於肺癌以及肝癌,全台每年約有6,000人死於大腸癌。

大腸癌有哪些危險因子? 

一般從大腸腺性息肉到形成大腸癌,病程發展約為5-10年,其危險因子包含:

1. 年齡:90%的腸癌患者年紀大於50歲,50歲以上約是50歲以下發生大腸癌 

   的15倍以上。

2. 有腸道病史者:如反覆的發炎性腸炎。

3. 家族史:一等親腸癌、家族性大腸直腸息肉、遺傳性非息肉大腸直腸癌。

4. 不良的生活形態:如常吃燒烤紅肉油炸、醃製等加工製品;體重過重過度肥胖;缺乏運動;有抽菸、喝酒等習慣。

值得一提的是在國內由國健署提供50-74歲的民眾,每2年免費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頗具成效,國內由台大團隊所領導的研究證實,透過大腸癌篩檢可降低死亡率44%。更由衛服部提供的資料可證實,自民國104年後大腸癌的發生率確實有逐年下降的趨勢,然而4癌篩檢的普及率卻仍有待加強,許多民眾自認為身體狀況良好沒有病症就不用做篩檢。

統計資料顯示,全世界的人群中,大約2成的人屬於完全健康的人,1成屬患病人群,而有7成的人處於疾病的前緣,也就是亞健康人群。亞健康的人雖然沒有臨床上的病症,但由於生理年齡的老化等因素,疾病正默默的在產生。

腸癌病變初期90%沒症狀!醫:糞便潛血檢查很重要

篩檢的目的就是要在沒有症狀的人群中,揪出可以根治的早期癌或高風險前癌病變,將這些還沒有形成大問題的病灶處理掉,讓生理機能能夠恢復到健康的狀態,而這些病變初期幾乎90%以上都是沒有症狀的。

因此,國健署推動4癌篩檢中的糞便檢查就是為50-74歲民眾,提供每2年1次免費糞便潛血篩檢,如果檢測有異常都應立即至胃腸科門診諮詢,依照醫師的專業判斷接受進一步內視鏡檢查。

在台灣,我們發現糞便潛血檢查呈陽性的個案(糞便中被檢查出有出血),每20個人就有一個是大腸癌,每12個人就有一個有息肉。不管大腸內有息肉或是大腸癌的早期病灶,要根治不是件難事,甚至對於專業的內視鏡醫師都可以用內視鏡的方式處理,並不會太困難。

許多文獻顯示0-1期大腸癌治療5年存活率高達9成以上,第2期約7成左右,第3期大腸癌5年存活率則不到6成,第4期大腸癌5年存活率僅剩2成,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大腸癌防治最重要的原則與目標。

綜上,有些人認為自己身體健康不需要體檢,這是不正確的觀念。有許多專家學者認為即使是身體狀況比較好的青年人,也應該每1-2年體檢一次。年紀超過40歲者或是有家族病史者建議每年定期做相關檢查。

因此,以後在診間當醫師評估後跟您建議做個大腸鏡時,別再因為聽說大腸鏡檢查很不舒服而逃避,應與您的臨床醫師討論檢查的細節與方式 ,如果真怕痛也可以考慮無痛大腸鏡,讓自己睡一覺接受檢查;無痛大腸鏡的麻醉和外科開刀手術的麻醉不一樣,基本上以現在的醫療技術都相對安全。讓我們一起健康「腸腸」久久,定期接受篩檢向大腸癌說「不」。

原文作者為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消化內科主治醫師 方冠傑,本文轉載自《北醫附醫健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