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鐵地下化暴增700億他請辭審委以明志 張勝雄:迷信大工程暴露對都市治理無方

交通政策

前瞻計畫「軌道建設」項目爭議頻傳,日前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教授張勝雄因「桃鐵地下化」可行性爭議,辭去交通部鐵路審查委員一職。

張勝雄究竟是出於什麼樣的心境請辭?21日張勝雄接受《信傳媒》專訪,他在訪問中透露,桃園案對他而言是「壓倒駱駝背上的最後一根稻草」,對於交通部忽略審委會的專業判斷,他並不憤怒,但他認為自己有必要辭職以明志。

一群關心台灣國土規劃與交通建設的學者及專家組成的台灣鐵道暨國土規劃學會則表示,近日審查風波,顯示台灣目前的軌道建設仍缺乏對話,現在看到的問題,多半是由於執政者、評估者與民眾之間不想溝通而產生的落差。

桃鐵案成「最後一根稻草」

「我是以桃園開始,以桃園為終。」桃鐵地下化是張勝雄擔任審查委員後第一個案子,他表示當時自己與大部分委員已委婉表示不贊同,孰料計劃仍然通過,因為「主席沒有收到明確反對聲浪」。

之後審查案子時,他總會清楚表明自己反對的立場與理由,然而台中、彰化、嘉義、台南等軌道建設案仍出現類似狀況,審查台灣各縣市一輪後再回到桃園,交通部仍一意孤行,成為壓倒張勝雄的「最後一根稻草」。

張勝雄苦笑說,一些媒體描寫他憤而退席是有點誇張了,桃鐵案經費暴增700億、工期上看10年以上等種種問題審委會無力把關,其實讓他感觸更深的是「愧對桃園市民」。

鐵路審委會應有實權

審委會無力把關,是因為根據現行交通部鐵路審查程序,鐵路審委會屬「諮詢性質」,不如環評委員一樣具有否決權,導致有人批評鐵路審委會「有名無實」,甚至可能淪為替政府「擦脂抹粉」。

張勝雄認為,確實應賦鐵路審委會某種程度的實權。一來交通運輸、軌道建設是高度專業領域,外行人主導容易鬧笑話,高鐵北延直接併入北宜直鐵的「可行性研究案」即為一例。

「除了都是鋼輪走在鐵軌上面,(兩計畫)其他地方完全都不一樣!」對於高鐵北延把北宜直鐵研究案「整碗端來用」,張勝雄表示難以理解、匪夷所思。

二來,地方政府的交通運輸人才與人力皆不足,需要審委會以專業補足他們力有未逮之處。「全台有十幾個交通運輸相關科系,而既然受了國家栽培,我們的任務就是協助社會做出一些決策」張勝雄說。

大型建設非萬靈丹,人行道、停車場也是「有感」工程

「如果地方政府覺得現行都市發展有問題,為什麼要寄望一個十年後才會成型的計畫,而不從能盡快改善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案開始呢?」張勝雄說。

他指出,鐵路立體化等大型建設並非萬靈丹,政府把目標訂得相當遠大,卻疏於關注這十幾年的空白期能做什麼。

「當你期望透過一個大型計劃來改變一個都市時,往往暴露你其實對這個都市治理無方。」張勝雄認為,這些「遠大計畫」由於工期長,常淪為地方政府施政不力的託辭。

「地方政府應該從『定義問題』著手,再去衡量解決方案。」張勝雄強調,無須「迷信」大型建設,火車站前的人行道、停車場儘管工程規模較小,但開銷與工期也相對較少,才能真正有效改善環境和民眾日常生活,新竹車站的跨站式平台即為一個相當好的例子。

內部效益不足但能帶動「經濟效益」?

對於高鐵南北延、鐵路立體化收益不敷成本,政府解釋「儘管內部效益不足,卻能帶動周邊『經濟效益』」,張勝雄認為,此番言論缺乏對都市發展的專業觀察。

「如果一地本就沒有需求,即使進行開發,也不會突然冒出需求。」張勝雄以台中沙鹿為例,為配合鐵路立體化開發,當地預計建造商場與高達5000車位的停車場(約為天母大葉高島屋停車場兩倍),然而考量到台中市內百貨業競爭以及沙鹿周邊人口、車輛和商業活動規模,他認為這就是一個「沒有需求也不會有需求」的白象計畫。

儘管沙鹿此例較為誇張,張勝雄表示,這類前景堪憂的計畫卻是所在多有,包括桃鐵地下化。帶動周邊經濟效益確實是一番美意與願景,然而缺乏細緻的可行性評估,「很空(泛)啦」是張勝雄斷對這種說法的評價。

高鐵不南、北延是偏鄉歧視?

「城鄉差距、偏鄉歧視」是支持高鐵南北延的一種論點,指政府過度側重西部及北部發展,疏於照顧東部與南部偏鄉,這種「不公平」論述也讓民眾「很有感」。

然而,張勝雄認為,民眾的食衣住行可分為「基本需求」和「進階需求」。在交通運輸上,基本需求的重點在於「有方式可抵達」,政府應該普遍提供,就算有虧損也應由政府承擔,例如偏鄉公路客運、台鐵小站等等。

而進階需求追求「快速、舒適」,應該透過「票價調漲」機制,由使用者自給自足、共同負擔。

根據台灣目前的能力與財力,高鐵屬於進階需求,高鐵南延卻預計由中央出資、全體納稅人買單,張勝雄指出台灣仍有許多坐不起或是沒有使用高鐵需求的人,這些人將被迫為有搭乘高鐵需求的人付帳。

此外,張勝雄表示,大型軌道建設一概由「中央大撒幣」也是有問題,容易將地方養成「伸手牌」,向中央索要大量補助卻無需承擔責任與付出。

以日本制度為例,鐵路立體化規畫歸屬地方,由地方政府決定自己是否具有這個需求與能力去進行這項建設,中央政府則是在有餘力時適量補貼。日本主、客角色剛好與台灣相反,卻能讓地方政府從一個更「接地氣」的角度審慎評估、把關開銷,或許也是台灣未來改進的可能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