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40分鐘就有1人失智!醫:準確率達9成...靠「它」早期診斷阿茲海默症

醫療保健

依據2018年國際失智症協會(ADI)資料推估,2018年全球新增1千萬名失智症患者,平均每3秒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2018年全球失智症人口推估有5千萬人,到了2050年人數將高達1億5,200萬人。

依衛福部(民國100年)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進行之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以及內政部107年12月底人口統計資料估算,台灣65歲以上的老人約每12人即有1位失智者,而80歲以上的老人則每5人即有1位失智者。

美國阿茲海默協會數據顯示,2019年阿茲海默和其他失智症疾病將花費全美2,900億美金,預估2050年將花費1.1兆美金,若以全美3億人來計算,2050年光阿茲海默和其他失智症疾病,美國人每人要付出3,666元美金,將近11.4萬元台幣,「更何況台灣是高齡社會,每40分鐘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6年後要邁入超高齡社會,未來的負擔只會更重。」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長暨衛福部雙和醫院研究副院長胡朝榮指出。

失智症是一種疾病現象而不是正常的老化,很多家屬都以為患者是老番癲、老頑固,因而忽略了就醫的重要性。究竟該如何早期診斷失智症?身旁家屬又該如何面對呢? 

半年從輕度惡化到中度...如何早期診斷失智症?

「當父親被診斷為輕度阿茲海默失智症後,不到半年時間裡,父親精神愈來愈錯亂,無法控制情緒,從健忘變得暴躁易怒,情緒失控時還曾波及母親......」失智症家屬謝小姐回憶。

謝小姐表示,父親70歲前身體非常健朗,連一般人常有的三高都沒有。但後來健忘情況延續2、3年,她才驚覺父親行為開始反常,有時會像機器人一樣不斷重複說同樣的話,或是跟5個人握手後會再重頭握一遍,還常迷路打電話求救,謝小姐這才趕緊送父親求診,經診斷後為阿茲海默失智症。

不過後來,醫師以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檢查後,發現謝小姐的父親並非阿茲海默失智症,而是額顳葉型失智症,歷經半年確診,父親疾病程度從輕度快速惡化至中度。胡朝榮解釋,失智症有3大類,分別是腦神經退化造成的「退化性失智症」、腦血管疾病造成的「血管性失智症」及其他原因造成的「續發性失智症」。

胡朝榮解釋,「退化性失智症病人占大多數,其中較常見的阿茲海默失智症占了約6-7成,失智症早期的症狀與老化十分類似,如記憶變差、說話會中斷或忘記詞彙、比較難回想事情等,還會與其他疾病症狀雷同,例如憂鬱症,且症狀可能單一,也可能同時出現,因此並不容易診斷。」

導致失智症成因有哪些?醫:出現「這個」別輕忽

而導致失智症的原因有哪些呢?

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資料顯示,有些失智症是由特定原因所造成,經過治療後有機會恢復,這類型失智症的病因包括:

(1)營養失調:如缺乏維他命B12、葉酸等營養素。

(2)顱內病灶:如常壓性水腦症、腦部腫瘤、腦部創傷等。

(3)新陳代謝異常:如甲狀腺功能低下、電解質不平衡等。

(4)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如梅毒、愛滋病等。

(5)中毒:因藥物、酗酒等。

(6)其他

腦神經退化疾病的進程非常緩慢,林口長庚醫院核子醫學科教授林昆儒以阿茲海默失智症為例,「失智症患者大腦可發現異常蛋白質堆積,從腦部出現病理變化,到產生臨床症狀,歷時約15-20年。而腦神經細胞運作時會產生乙狀類澱粉(beta-amyloid),這些澱粉樣胜肽一旦產生不正常的沾粘,就會形成斑塊,沉積在神經細胞周圍,多年後數量逐漸增加並瀰漫全腦。」

雖然醫師仍不確定這些斑塊,是否是造成阿茲海默症腦神經細胞死亡的原因,但類澱粉斑塊早在失智症出現症狀前就形成,因此大腦斑塊仍是鑑別診斷失智症的最早期指標之一。

林昆儒也表示,確診失智症並不容易,「研究顯示,從症狀出現至確診,典型65歲以後發病的晚發型失智症患者,平均要2.8年;非典型65歲以前發病的早發型失智症患者更需4.4年,為了正確治療,多次往返醫院找原因,幾乎是所有疑似失智症患者及家屬必須經歷的漫長痛苦歷程。」

準確率9成!靠「它」早期診斷阿茲海默症

像謝小姐的父親先被診斷為阿茲海默失智症,初期時行為仍屬正常,慢慢卻變得脾氣暴躁,甚至會出現幻聽現象......胡朝榮表示,當謝先生出現無法控制情緒的現象,才開始懷疑可能是額顳葉型失智症,但苦於無可靠的檢測佐證,最後使用當時仍在臨床研究的「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技術,結果是陰性,確認排除為阿茲海默失智症,是額顳葉型失智症。

胡朝榮表示,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為目前診斷阿茲海默症的技術之一,準確率達9成,歐美日韓已投入臨床診斷,而台灣今年才開始推廣使用,輔助醫師診斷及排除失智症疾病種類。

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為目前診斷阿茲海默症的技術之一,準確率達9成,台灣目前有15家醫院有此設備。(圖片來源/Bokskapet@pixabay)

「失智症種類複雜度高、進展時程長且容易與老化混淆,是臨床診斷時遇到最大的挑戰!」胡朝榮補充道,臨床診斷時醫師必須用排除法找出失智症凶手,「第1步是病史問診、第2步是生理檢查,第3步就要進行認知功能檢測,包括AD-8和MMSE和CDR評量;最後一步是生化檢測以及電腦斷層掃描(CT)和核磁共振(MRI)。」

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失智症患者尤其重要,如果經過專科醫師多次追蹤評估還是無法確認失智症的種類,林昆儒表示,「可經由分子影像檢查,來輔助醫師鑑別診斷。」他舉例,可利用腦血流掃描來區分阿茲海默氏症或是額顳葉型失智症、或利用多巴胺掃描來評估是否為路易氏體失智。

胡朝榮表示,早期診斷、及早確診不只能延緩患者認知功能下降的速度,會減輕照護者的心力與經濟負擔和社會照護的成本。林昆儒也提醒民眾,「現在更可在疾病初期、症狀不明顯的時候,通過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來確認阿茲海默氏症腦中的異常蛋白堆積,協助醫師排除一些與早期失智症狀常混淆的重度憂鬱,或是腦血管型失智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