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10分鐘」就想上網? 醫師:青少年越「滑」越憂鬱

健康生活

今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將遊戲成癮納入「國際疾病分類」,董氏基金會4日公布調查數據,憂鬱程度越高的青少年,假日上網總時數高於6小時的比例就越高;平均每隔「10分鐘」就想上網者,其「有明顯憂鬱情緒,須尋求專業協助」的比例也明顯高於每隔1小時以上想上網者。

4成3青少年每30分鐘就想上網,假日36.5%會上網超過6小時

董氏基金會6月針對雙北市國高中職的青少年進行調查指出,有18.3%青少年平日每日會上網超過6小時,假日上網時間更長,高達36.5%的青少年每日上網逾6小時;頻率的部分,近4成3青少年每隔30分鐘就會想上網,10分鐘就想上網的青少年也有1成。

而每次上網平均時間平日以30分鐘到1小時最多,佔30.5%,不過,超過4小時的青少年也有1成(11.7%),假日則會成長到2成(21.1%)

青少年上網的需求與目的則以瀏覽網路影片居冠(76.6%)、瀏覽社群網站居次(63.4%)、與他人互動、聊天第三(62.9%),最後則是聽、下載音樂(58.8%)及玩線上遊戲(48.7%)。

憂鬱程度越高越常上網聊天,但卻越憂鬱

青少年長時間上網除了可能影響視力、久坐導致肌肉痠痛等,也可能進而影響心理。

根據調查,有13.5%的受訪者「總是經常」感到孤單,這群人有明顯憂鬱情緒須尋求專業協助者高達42.3%。

值得注意的是,48%的「有明顯憂鬱情緒須尋求專業協助」的學生假日上網時間超過6小時,進一步分析也可以發現,憂鬱程度越高也越常因「與他人互動聊天」而上網。

但明明有近8成同學認為使用網路可以帶來娛樂、紓解壓力,怎麼越滑越憂鬱?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陳質采分析,會造成越用網路越憂鬱的原因,第一,同學把時間拿去上網、打遊戲,當下感覺上造成自己壓力的問題不存在,但等玩完遊戲,困擾的事情依舊存在,甚至還更壓縮時間,壓力當然越來越大;此外,上網可能是一群人上網「取暖」,但他不知道會遇到那些人,過程中失落感可能更大,另一個比較麻煩的是,大腦是一個器官,長期的睡眠不足也會對心理造成影響。

只是「取暖」是不夠的!要學會面對問題

「取暖不是解決問題最好的辦法!」陳質采認為,最重要的還是直面問題,舉例「孤單」其實就是學不會跟自己當朋友,所以我越上網,非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更孤單,人終究要學會如何與自己相處。

所以是不是家長應該要限制孩子上網的時間?陳質采強調,網路是現代不可避免的工具,如果只是一味限制上網時間,「你越管他,他可能更憤怒」,反而更執著從網路上取暖,人際、課業或家庭問題才是需要家長與孩子一同面對的問題根本,建議情況如果無法改善,可尋求專業醫療協助,但適時得管制上網時間是應該的,比如晚上12點過後,結束上網才能有充足的睡眠。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則建議,師長還是應該引導青少年培養多元興趣,及有效的紓壓習慣,如運動、桌遊,或投其所好,了解青少年的愛好,讓他多觀看有益身心的影片也是一個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