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製造業回流」新政 台灣產業該如何因應? 


「川蔡熱線」近來引發國際討論,川普打破台美斷交以來的慣例,直接與「台灣總統 蔡英文」通話。此事,大家關注的焦點在於台、美、中三方的關係變化,未來美國與台灣的關係將有可能突破過去的框架,在政治、外交、國防及經濟等層面產生新的默契與合作關係;尤其在經貿合作方面,美國始終是我國重要的貿易夥伴之一,未來川普的經貿政策對於我國的影響攸關重大,我國應利用這種新的突破,積極與美國建立更實質緊密的合作關係! 
 就經濟層面看來,川普刺激經濟的四大方向是減稅、貿易保護、產業回遷、大興基礎建設。由此看來,美國未來經發策略將是提高經濟成長,而非結構改革。根據OECD對川普執政後的經濟預估,原本2017年美國經濟成長率為1.9%,將上調至2.3%,2018年的預估則從2.2%上調至3%,看來川普並不像是「黑天鵝」嘛。

川普的「美國優先」將是其施政主軸,更宣示為照顧美國藍領階級,終止其他國家「偷走」美國的就業機會,實現的具體手段則是透過減稅的方式鼓勵製造業回流,為美國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根據Boston Consulting(美國波士頓顧問公司),如果製造業全部從中國遷回美國,將在美國國內創造80萬個就業機會。 
 減稅政策方面,包括將企業所得稅由35%降至15%、對遷回海外利潤的美國企業則一次性課徵10%,目的之一就是在緩解「稅賦倒置(Tax Inversion)」,使在海外的美國資本回流,輔以移民限制政策,避免外國移民搶走本國人民工作機會。 

川普將帶領美國走向全球供應鏈的「回頭路」

在國際貿易上,川普主張「公平貿易」而非自由貿易;換言之,美國未來可能會採取貿易保護主義。川普主張對所有進口貨物施加20%關稅,特別對中國和墨西哥徵收45%關稅;2015年美國進口額佔比前三名依次是中國、加拿大和墨西哥,而台灣有許多企業是將中間產品出口至此三國加工後再外銷至美國,特別是電機電子、一般家庭用品、玩具、紡織品等產品影響程度勢必將擴大。 
就美國未來的政策走向看來,製造業回流將對新興國家影響最大。新興國家以往藉由低廉的人力成本優勢,取得跨國企業海外設廠,但近年來,新興國家人力成本亦大幅提升,勞動市場優勢相對減弱,若美國製造業回遷,新興國家勞動市場供需均衡將勢必將進行大幅調整。

但另一方面,美國製造業回流的工程,可能比川普想像的來的巨大、複雜!例如,製造業往往受到資本投入、鄰近終端市場及熟練技術工人的供給,不見得所有產業都適合遷回美國。再者,全球供應鏈早是行之有年,要將製造業完全回遷,可能也會面臨供應鏈斷鏈情形。舉近期美國DRAM大廠美光(Micron)併購台廠華亞科並加碼投資台灣為例,主要就是看中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優勢及完整供應鏈所帶來的效益加上「高CP值」的人力資源,這也許對美光來說比遷回美國所享受的減稅優惠還具有更大的效益。 
雖然川普的貿易保護與產業回流政策,在未來的施行上仍有許多難題待解,譬如其他國若也採取貿易保護,美國的商品出口同時亦受到影響,產業回流亦將墊高美國企業的人力成本支出,且美國的勞力供給是否能滿足產業需求,將有待未來驗證,但說實話,川普帶來的"Good Deal",已經比歐巴馬提的"New New Deal"來的更甜,更具說服力! 

面對川普的新政,台灣如何自處

川普新政提醒著台灣須盡快將勞動密集型產業向高端製造業移動、轉型。美國未來在製造業發展重心應會聚焦在汽車電子(無人駕駛車)、機器人、無人機及航太載具這三大領域,此三大領域恰可與我國目前推動的「五加二」產業政策中「亞洲‧矽谷(物聯網及車電)」、「智慧機械」與「國防航太」優勢結合。我國應積極培育此類高階技術人才,加速相關的基礎建設及軟體建設,厚植產業基盤,讓美國高端製造業來台投資合作的效益,大於企業回遷美國的減稅效益,那麼台灣經濟將再度乘風而上!

此外,美國將對中國採取更嚴苛的關稅限制,提醒想積極參與「紅色供應鏈」的台商,也許將目光轉放在東協諸國,配合政府新南向政策發展,以東協作為進軍美國的跳板,才是比較正確的途徑。

《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