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華民國認同度創下新高 從統獨民調看台灣人的經貿觀

兩岸

色彩偏藍的《遠見》雜誌每年年底都進行「台灣民心動向大調查」,已經長達12年,因此有相當的參考價值,12月13日公布了最新的調查結果。

支持永遠維持現狀創新高,統一創新低

民調顯示有38.1%的受訪者支持「先維持現狀再看情形」,與去年相同(38.0%)。但選擇「永遠維持現狀」的比例,則增加5.8%為21.4%,達到歷屆調查的新高。「贊成台灣獨立」的比例比去年成長2.7%,達到25.5%;蔡英文2016年就任總統後贊成台獨的比例不斷下滑,但2018年開始爬升,目前升至最高。而「贊成與大陸統一」的比例,則比去年滑落10.2%,只剩下4.5%,創下歷年新低。

有此結果,主要原因是1月2日習近平提出了「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台灣人長期厭惡的「一國兩制」竟然可能在台灣「惡夢成真」;6月9日開始的香港「反送中」運動,長達五個月,「惡警」的暴力鎮壓年輕人,讓台灣人感到「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的「唇亡齒寒」;9月16日與20日中共接連挖走台灣的兩個邦交國:所羅門群島與吉里巴斯。

如此造成《遠見》的民調中,支持兩岸統一的創下歷年最低,淪為5%以下;支持台獨的創下新高,超過了25%大關;永遠維持現狀則大幅增加5.8%,而永遠維持現狀對中共來說不也是台獨?所以「廣義」的台獨達到了46.9%;而如果把維持現狀也視為「拒統」,那就高達85%。

國台辦發言跟遠見民調根本是「平行時空」

但中共國台辦主任劉結一12日在《人民日報》卻撰寫一篇名為「堅定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文章,該文指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最符合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中華民族整體利益,最有利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最有利於統一後台灣的長治久安和民眾安居樂業。

文章表示,一國兩制的提出,本來就是為了照顧台灣現實情況,維護台灣同胞利益福祉。

劉結一的文章與《遠見》的民調結果根本是「平行時空」,猶如癡人說夢,台灣人根本不可能接受。

劉結一在文章表示,台灣一些政黨、團體積極探索「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在兩岸同胞共同努力下,平等協商、共議統一已經邁出重要第一步,勢不可擋。

中共將繼續與台灣各黨派、團體和人士就兩岸政治問題和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有關問題開展對話溝通,尋求社會共識。當蔡英文公開表示「反滲透法」將於12月在立法院三讀通過,有哪些黨派、團體與人士敢於「探索」一國兩制台灣方案?敢與中共針對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問題開展對話溝通?

「中華民國」認同度突破8成5,成為台灣共識

而在《遠見》的民調中針對身分認同議題,有63.4%的民眾自認是「台灣人」,比去年微升3.4%;自認「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則從36.2%下降至30.2%;僅2.8%自認是「中國人」。由於台灣民眾對中共的厭惡感增加,連帶使得身分認同也出現轉變,比較模糊中庸的「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減少了6%,轉移到了自認為是「台灣人」。

而民眾對於「中華民國」的認同度,也明顯提升了。2018年「九合一大選」後,《遠見》的民調顯示,對「中華民國」是國家稱呼的認同度高達84.7%,僅11.4%不認同。今年12月有87.3%民眾認同「中華民國」,比去年增加2.6%,僅7.2%不認同,比去年減少4.2%。

蔡英文上台後,多次提到中華民國,今年的國慶演說也提到「中華民國台灣」是台灣最大的共識;民進黨的場合過去不見國旗,現在則頻頻出現。當「中華民國」成為台灣藍綠的最大共識,中共卻拒絕承認,習近平提出的「一國兩制台灣方案」根本否認中華民國的存在,也拒絕接受國民黨所強調的「一中各表」。

靠中國發大財?多數人是「看得到,吃不到」

《遠見》的民調亦針對台灣民眾對2020年的經濟發展進行調查,其中有38.1%的受訪者認為會變好,比去年增加4.4%;有28.1%認為會變差,比去年減少11.0%,樂觀者多於悲觀者達10%。其中,20至29歲族群的看好比例達48.0%。

由此可見,在美中貿易戰下,台灣反而成為受益者,除對美國的出口增加外,台商回流投資突破7000億元台幣,創造6萬個工作機會,而台灣的經濟成長率更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如此使得年輕人對經濟前景更有信心。但不可否認,在馬英九執政時期的2010年,認為台灣經濟會變好的受訪者高達約55%,認為變壞的只有約25%,創下歷年《遠見》民調的最佳狀況,但隨後逐步下滑,到2018年達到谷底,因此今年算是「觸底反彈」。

同一《遠見》民調也顯示,受訪者較為看好自己的財務狀況。有36.1%的受訪者認為自己2020年的財務狀況會變好,比去年增加0.6%,24.5%認為會變差,比去年減少5.1%;而且愈年輕者愈看好自己的財務狀況,其中以20至29歲的群族最樂觀,高達54.4%覺得會變好,30至39歲族群次高為43.6%。60歲以上則最低為24.6%。

同樣的,在馬英九執政時期的2010年,《遠見》的民調顯示,認為自己財務狀況會變好的達42%,認為變壞的有29%,也創下歷年民調的最佳狀況,但隨後也逐步下滑,到2018年達到谷底。但可以發現,對於自己的財務狀況,樂觀者在2010年的比例只比現在多了5.9%,悲觀者也比現在增加了4.5%,顯示在當時呈現極端的反應,有些人因為馬英九時期的兩岸關係改善而獲益,但也有些人擔心兩岸關係太緊密,如果開放中資來台,可能自己的生計會受到影響。

另一方面可以發現,2010年認為台灣經濟會變好的約55%,現在則是38.1%,差距是16.9%;對於自己的財務狀況,樂觀者在2010年的比例只比現在多了5.9%,差距比較小。顯示在當時兩岸關係改善的情況下,很多人對大環境的總體經濟發展較為樂觀,卻不等於對自己財務的樂觀,這凸顯很多兩岸的經濟紅利,大多數人是「看得到,吃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