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統計》台灣「高齡產婦」突破3成!平均年齡在...專家:有這6大風險

醫療保健

根據內政部統計,去年高齡孕婦(35歲以上)首度突破3成!

衛福部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簡任技正陳麗娟指出,根據內政部統計,2018年台灣女性生育平均年齡為32.03歲、生育第1胎平均年齡為30.90歲,其中35歲以上者占30.12%。

陳麗娟進一步指出,依2018年出生通報統計年報資料,2018年出生之新生兒約18萬人,其中生母年齡為35歲以上者,生產低出生體重(低於2,500克)比例達11.65%,較20至34歲的8.84%高,且死產比例為1.56%,較20至34歲的0.99%高。

究竟高齡孕婦有哪些合併症的風險?隨著生育年齡逐年上升,高齡孕婦在產前又該做好哪些準備呢?

高齡產婦突破3成!專家:有這6大風險

美國婦產科醫學會指出,高齡婦女發生不孕、流產、早產、死產、高血壓、妊娠糖尿病等高危險妊娠合併症的風險增加,且隨著準媽媽年齡升高,胎兒低出生體重、染色體異常或其他先天缺陷的發生率也隨之提升。

中山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陳樹基先解釋,「一般女性受孕機率是從35歲後就開始走下坡,最好的受孕時機大概是28-30歲間,38歲後就算做試管,(受孕)機率大概也降到剩2成。」

那麼高齡孕婦在產前該做好哪些準備呢?國健署建議高齡孕婦應掌握5項守則:

1. 按時產前檢查:目前國健署補助每位準媽媽10次產前檢查、1次超音波檢查及第35-37週1次乙型鏈球菌篩檢,並針對孕期重要健康議題,於第1、3孕期各提供1次產前衛教指導。

2. 認識早產預兆:若出現1小時內6次以上或10-15分鐘1次的子宮收縮(休息30分鐘仍無改善,不一定有疼痛感,但肚子會變硬或有下墜感)、類似月經來時的悶痛感或來之前的脹痛感、子宮與陰道有下墜感或陰道有壓迫感、其他方法無法改善的下背痛、持續不斷的腹瀉或腹部絞痛、陰道水樣、黏液和血液樣分泌物增加或感覺胎動較平常減少一半以上等類似早產徵兆的情形,應儘快就醫才能降低早產風險。

3. 做好孕期保健:不論自己吸菸或吸入二手菸,除了可能影響胎兒的神經、消化系統和視力,也會增加自然流產、先天畸形、早產及新生兒低體重的危險性。陳麗娟指出,在孕期飲酒也可能造成流產、胎盤早期剝離和死產,或影響胎兒在子宮內的生長。另外,懷孕時應避免X光照射,以減少胎兒畸形的風險,如有必要(如:咳嗽超過2週需安排檢查是否為結核病),可在醫師指示下進行。

4. 辨識危險妊娠:陳麗娟表示,當醫師告知本次懷孕可能是高危險妊娠,需經由完整的產前檢查早期預防懷孕過程可能發生的併發症,也建議在人力及設備較完善的醫療院所生產,讓母子的安全較可獲得保障。(高危險妊娠孕產婦及新生兒照護品質中度級、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名單

高齡婦女發生不孕、流產、早產、死產、高血壓、妊娠糖尿病等高危險妊娠合併症的風險增加,醫師建議10次免費產檢應如實完成。(圖片來源/acworks@photoAC)

5. 知道產兆來臨:陳麗娟指出,接近生產期前,會出現輕鬆感(食慾較好,呼吸較順暢)、落紅或現血、陣痛或腰酸、破水(由陰道流出多量液體)等徵象。若有規則的陣痛(第一胎約7-8 分鐘陣痛1次,第二胎(含)以上產婦規則陣痛即可待產)、破水或其他異常(如產前出血ヽ胎動減少等),應儘速直接到產房待產。

育齡婦約2成有貧血現象!孕前應補充「這類食物」

依據國健署2015-2018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台灣15-49歲育齡婦女貧血的比率為18.6%(血紅素濃度<12 g/dL視為貧血),其比例已逐年下降(2013-2016年、2014-2017年貧血率依序為22.40%、19.54%)。

輔仁大學營養科學系系主任駱菲莉指出,孕媽咪營養充足是寶寶健康成長的重要關鍵,她也提到懷孕期間鐵的需求量會較一般成人增加,呼籲有懷孕計畫的婦女孕前就該注意攝取富含鐵質的食物,將身體調整至良好健康狀態。

駱菲莉表示,女性進入青春期後至更年期前,每月皆會有經血的流失,為貧血的高風險族群,「貧血症狀包括容易感到疲勞、嗜睡、頭暈、體能衰退、臉色蒼白等,其中最常見的類型即為缺鐵性貧血。」她解釋,若進入懷孕階段,孕媽咪會因生理變化而增加血液量,再加上分娩時的大量出血及哺育母乳導致的鐵質耗損,此時母體對鐵的需求量將不斷增加。

「鐵是製造母體及胎兒血紅素的重要元素,若懷孕期間鐵缺乏可能導致胎兒早產、低出生體重,且新生兒出生4個月內所需的鐵質主要來自孕期母體的提供,若未能於懷孕期間儲備足夠的鐵,可能造成寶寶生長發展遲緩。」駱菲莉表示。

吃飯別配茶!「4個飲食原則」避免貧血

駱菲莉也依據國健署「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建議成年女性每日建議鐵攝取量為15mg以減少貧血的飲食原則:

1. 多吃富含鐵的食物:平時注意食用含鐵量高的食物,例如:海產類(文蛤、章魚、蚵仔等)、肝臟、紅色肉類,但不宜超過每日建議攝取量。

海產類(文蛤、章魚、蚵仔等)屬於含鐵量高的食物,女性可多補充。(圖片來源/pixabay)

2. 多吃深色蔬菜:富含鐵質的動物性食物常含有高量脂肪,而深綠色蔬菜的鐵吸收率雖然較低,但亦可作為部分鐵質來源,例如:莧菜、甜碗豆、紅鳳菜等。

3. 多吃維生素C:用餐中或餐後一起食用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當季水果,可促進鐵吸收。

4. 避免用餐喝茶:茶中的單寧酸會與鐵形成不溶性化合物,減少近50%的鐵質吸收,駱菲莉建議不要於用餐時喝茶類飲料。

陳麗娟表示,一般成年女性若出現貧血症狀,建議就醫進行血液檢查,「有生育規劃的婦女在懷孕前即需注意營養攝取量,如有需要應洽詢營養師改善飲食,或在醫師處方指導下補充相關補充劑。」她也再呼籲,高齡孕婦應依孕婦手冊所列時程定期產檢,讓媽媽安全生產,寶寶健康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