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力的文法:如果爺爺變成一隻貓

書摘

不只一次,我在義大利或其他國家,在不同地方,跟不同的孩子說過這麼一個未完待續的故事:一位退休老先生覺得自己在家裡很沒用,其他人不管大人小孩都很忙,沒時間理他,他決定去跟貓一起生活,說到做到。

他來到羅馬的阿根廷廣場,從隔開馬路和考古遺跡區的鐵欄杆下面鑽過,走入被遺棄的貓的國度,變成了一隻漂亮的大灰貓。在老先生經歷一連串奇遇後,他決定回家。他沒有變回人,依然是一隻貓,但是家人不但接納他,而且很開心,把美麗的沙發留給他,撫摸他,給他準備牛奶和肉。他是爺爺的時候,大家對他視而不見,變成貓之後,卻成為家人關注的焦點……

故事說到這裡,我就問小朋友:「你們希望爺爺繼續當貓,還是變回原來的樣子?」

百分之九十九的小朋友都希望貓變回爺爺。理由是公平正義,還有捨不得,說不定還有一點不知所措的焦慮,或許背後隱藏著愧疚感。他們想要爺爺恢復原樣,以人身拿回屬於他的權利,並且獲得補償。這是常理。

到目前為止,只有兩個例外。有一個小男孩堅持爺爺繼續當貓比較好,這樣才可以「懲罰」那些對他不好的人。另外一個是五歲的小女孩,這個悲觀的小丫頭說:「他應該繼續當貓,否則一切會回到從前,再也沒有人理他。」這兩個例外其實也是基於對爺爺的關懷,才會這麼說。

想像力讓人期待反向事件發生

我又繼續問:「可是貓要怎樣變回爺爺?」

不管身在什麼經緯度或海平面高度的小朋友,都毫不猶豫地提供了這個解決方案:「他要從鐵欄杆下面反方向再鑽出去。」

鐵欄杆,就是變形的神奇工具。我第一次說這個故事的時候沒有察覺,是小朋友提醒我,並教會我這個法則:「從這個方向鑽過鐵欄杆下面的人會變成貓,反方向鑽回來的,會重新變成人。」

鐵欄杆懸在中間,上下都有空間,於是有了「從下面鑽」和「從上面鑽」兩種相對的路線。但是從來沒有人跟我提過這件事。可見使用鐵欄杆的儀式得照規矩來,必須一絲不苟,不能有太多花樣。「從上面鑽」應該要保留給那些來來去去、只想維持現狀的貓咪。其實有一次就有個小男生提出抗議:「為什麼從鐵欄杆下面鑽出來準備回家的貓,沒有立刻變回爺爺的樣子?」馬上有另一個小男孩回答他:「因為那一次他不是從鐵欄杆下面鑽出來的,而是從上面(爬過鐵欄杆)。」

道德基礎是故事的基本

之後又有人提出質疑,從貓變回爺爺不光只是為了公平正義,還有其他原因(或許有點勉強):為了想像對稱。發生了一個單向的神奇事件,想像力不知不覺地等待著另一個神奇事件反向完成。

要讓聽眾滿意,覺得故事完整,必須要有邏輯/形式基礎,再不然至少要有道德基礎。這個解決方案是由數學腦袋與心協力完成的。

或許有時候我們會有刻板印象,認為做決定的是心,這是分析上的缺失。當然,我這麼說,並不是為了否認法國哲學家布萊茲.帕斯卡(Blaise Pascal)對心的看法。但是如我們所見,想像力也有其貢獻。     

內容來源:《想像力的文法:分解想像力,把無從把握的創意轉化為練習》網路與書出版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