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林木生命攀升 全台僅有26位攀樹師

人物

北臺灣的秋冬,難得露出煦煦晨光,如此的好天氣,對攀樹師而言更是工作的好日子!漫步臺大校園,很難不被樹上窸窸窣窣聲音吸引,抬頭一望,有人正矯捷地攀爬在樹層間,細心修剪著每一根枝條,他們是吳秉軒與張哲維,也是臺灣少見同時取得美國「國際樹藝協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Arboriculture, ISA)所認證的樹藝與攀樹證照之專業樹木照護者,現今全臺灣約有1,000多位樹藝師,26位攀樹師,同時擁有兩項證照者卻僅有五人。

從園藝到樹藝,在自然裡學習

「不同於日本樹醫生的侵入性治療,ISA的樹藝師相信樹木有自然修復能力,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在它狀況不佳時,藉由正確的結構修剪、土壤與棲地改善等方式,提供適宜環境,讓林木自行休養恢復。」張哲維說,而這也是他與吳秉軒認為尊重樹木、對環境好的作法。

同為八年級生的倆人,本是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簡稱公園處)的同事,因工作關係,2015年吳秉軒開始接觸樹藝學領域,一年後張哲維也跟著加入,而後為補足樹藝的不足,更一同進修攀樹課程與考證,也因為彼此年齡相仿、理念相近,倆人毅然選擇離開工作崗位,如今,成為相互支援與共同合作的創業夥伴。

同時身兼樹藝師和攀樹師的吳秉軒表示,兩者都需要很多的經驗累積。
執行攀樹作業必須佩戴的安全帽,上頭有國際樹藝協會的標章。

土木科系出身的張哲維,其實有個植物迷的園藝治療師母親,家中頂樓種滿花花草草,或許受到母親的耳濡目染,他一開始也選擇從事園藝工作,前後工作的五、六年裡,張哲維卻說:「越做,我越覺得衝突與矛盾。」

他發現,現今的園藝市場幾乎都只是為了獲利與取悅為主,而非以植物生命為考量,在沒有事前詳細規畫、評估,以及長期維護的專業計畫下,不論是土壤、盆栽、景觀、樹木等皆替換率頻繁,這種竭盡消耗自然資源的現象令張哲維感到弔詭與心疼。不過,也因為多年園藝工作的磨練,奠基了他日後在樹藝與攀樹學習的養分。

樹藝、攀樹重實作,會怕才爬得久

一般而言,樹藝師與攀樹師的工作相輔相成,樹藝師以事前全盤性的環境規畫、安全評估,以及結構修剪計畫為主,實際樹木修剪工作則交由攀樹師執行,攀樹師除了須具備專業的修樹技巧與知識,由於工作風險高,也需要極大的體能和專注力。攀了近百棵樹的吳秉軒不諱言地說:「我到現在每次爬都還是會怕,不過,會怕才爬得久。」

這個臺北長大的大男孩認為,身為攀樹師,必須對爬樹這件事抱持著敬畏與信任的心態,因為懂得害怕,在樹上的一舉一動會更謹慎小心,擁有強烈的危機意識才能讓自己與攀樹師這項專業有更廣的發展未來。

從小出生在園藝環境的張哲維,園藝是他初踏入社會的選擇,也因此累積許多植物相關的知識,成為日後從事樹藝師和攀樹師的養分。
攀樹師必須攜帶許多工具在身上。

身手矯捷的吳秉軒,高中時期就讀園藝系,大學卻誤打誤撞進了農園生產系,就像多數年輕人一樣,畢業後,吳秉軒選擇了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但兜了一圈卻發現比起面對水泥叢林,自己還是熱衷於在自然裡生活。

2015年,他考上公園處,先後負責公園綠地維護(修樹除草)與巡查規畫等業務,因而開始接觸樹藝、攀樹課程,並且順利取得證照,吳秉軒表示,樹藝師的應考資格須有全職樹木工作經驗,而考試方式僅有選擇題筆試,考題多來自世界各地樹藝師的實際經驗,所以累積實作經驗很重要;至於攀樹考證講求的是體能、攀樹技術及安全,報名前須具有「樹上空中拯救」技術證明(aerial rescue)、心肺復甦術(CPR)和急救術證明。

除了筆試,另有戶外的技能試驗,須在30分鐘內安全地攀爬一棵12~15公尺高的樹和完成指定的修樹任務,特別的是,攀樹師應考資格甚至要求須有18個月以上的攀樹經驗,考生得不斷自主訓練使技術純熟,這也難怪全臺取得攀樹證照者不超過30人。

樹藝師要規畫周詳,攀樹師刀刀是關鍵

「每回工作,總會看到有些樹木被砍頭亂鋸的粗魯對待,這對樹木而言是巨大的傷害。」張哲維感慨地道,吳秉軒進一步表示,不當的修鋸會造成樹木生長大量非結構枝條,易遭風折風險,也可能導致表皮受損,影響水分及養分的輸導能力,亦或切鋸的傷口遭受病菌入侵等,都將致使生病,甚至死亡,這些錯誤的對待皆源自對樹木的不了解。

攀樹師大多是以團隊形式執行任務。

學術知識及專業經驗是勝任樹藝師工作極為重要的條件,當樹藝師透過根系、土壤、枝條、葉子等判斷樹木健康與風險防治後,便著手修剪規畫,主要以樹型、通透性為主;適合該樹種的樹型,例如小葉欖仁的自然樹型為雨傘的三角狀,依其原本樹型進行輕修剪;剪去樹叢內生病和乾枯的枝條、不定芽,可讓原本相互遮蔭的樹葉重新獲得充足陽光,避免病蟲孳生,透風能力強,風阻相對小,也可降低被風吹倒的風險,

「通常人家都說颱風前要修樹,多半是砍頭截短,這真的是錯誤觀念,其實花多一點時間把樹的通透性修剪好就能避免了。」張哲維補充。

事前規畫完成,接著便是攀樹師的工作,此時專業的修樹技巧十分重要,一般最基本的修剪就是切斷枝條,「這個切斷動作就很有學問!」吳秉軒語帶神秘地說,即粗枝修剪的三刀法,口訣「先內下、後外上、再貼切」,這樣的刀法可以在修剪時防止樹皮撕裂,另外,不管是要修剪哪一種樹木,正確的下刀位置與方向才能讓切鋸後的傷口完全癒合。

見攀樹師靈活地攀爬上樹,以相對自然、低度干擾的作法維護林木健康生長,同時補足吊車機具難以進入的樹冠深處。倆人都表示,正確的修剪會讓樹木越修越健康,但傳統處理方法多半不依循的樹木生長特性,加上作業機的統一化修剪,都一再增加樹木枯萎和死亡的機會,希望藉由樹藝師、攀樹師的興起,喚起社會正視樹木的健康管理,張哲維說道,攀樹師每一次下刀的初衷都是以友善樹木為出發。

林木健康的守護者,從生活環境改變大眾觀念

今年(2019年)暑假,張哲維與吳秉軒受國立嘉義大學之託,針對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步道旁的神木群進行結構及硬力安全調查,結果發現與人群越接近的神木樹況越差,吳秉軒分析道,「人為踩踏及木棧平臺與步道的建構過程都是造成其脆弱、枯萎的原因之一。」

張哲維接著補充,人類破壞的速度只要幾秒鐘,但一棵大樹卻需要五年、十年的長成,當保育趕不上破壞時,我們的樹會越來越小,若小樹沒了,之後就沒樹、也沒自然生態了!看著他們在樹上全神貫注的神情,如同醫師正幫病人細心診療著,樹藝師與攀樹師不僅是一份職業,更是守護山林樹木健康的實踐者,吳秉軒與張哲維也期待自己能在這條路上堅持下去,改變大眾保育意識,一起以更友善方式對待生活周遭的樹木。

粗枝修剪三刀法流程圖

1. <左上>先內下:先從樹枝背面鋸至樹枝直徑的三分之一,以防樹枝 掉落拉扯後方樹皮。
2. <右上>後外上:從第一刀處些微外移,由樹枝上方鋸斷。
3. <左下>再貼切:從枝條分岔處的脊線和領環外移一公分處下刀,鋸掉餘枝。

樹藝師、攀樹師、景觀設計師,三者有什麼差別呢?

樹藝師及攀樹師是國際樹藝協會(ISA)的認證執照,樹藝師著重於學理,而攀樹師除了基本的學理外,還有攀樹技術跟樹上工作安全等訓練。雖然樹藝師是ISA的認證制度中的入門執照,但樹藝師學習內容是相當完整、系統化且宏觀的,可說是打開「樹藝」廣闊領域的一把鑰匙。

在國外,當業主有樹木上的問題需要諮詢或協助時,樹藝師會進行評估與建議,而在評估階段的樹上檢查,或是評估後的建議修剪,則會由攀樹師負責,因此兩者應是相互輔助。攀樹師由於有攀樹技術與每次應考人數的門檻,所以通過認證的人數普遍遠低於樹藝師。

景觀設計師的業務範圍比上述兩者大得多,如果說建築師負責設計一座安全美觀的建築,那實際執行的可能是土木技師,若建築中想要有美麗的庭園則需要造園景觀技術士,但若要將人工(建築)與自然(園藝)的美景融合在一起,那這樣的工作可能就會落到景觀設計師的身上。景觀設計師、樹藝師、攀樹師三者的共通點應該是涵蓋了樹木,以最簡單的舉例來看三者的關係大概會是:當景觀設計師需要樹木上的協助時,可能會尋求樹藝師的幫助,而樹藝師需要攀樹相關工作協助時,則會需要攀樹師的支援。

原文作者為李婉婷,本文轉載自《豐年雜誌》。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豐年雜誌》,全文連結<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