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調保費了》新制短年期儲蓄險 利息可能比定存還差

投資理財

「要不要趁現在買儲蓄險?」近期因儲蓄險即將調漲保費,引發熱烈討論,就連一名上班族吳小姐也感受到這股氛圍,正在思考是否要趁現在加買一張新的儲蓄險。

金管會今年5月開始出手控管高利儲蓄險保單,隨後祭出一連串儲蓄險調整方案,包括調降責任準備金利率、提高死亡保障門檻等措施,使得2020年保費確定漲價。但究竟民眾該不該跟風搶購?保險專家建議先看懂主管機會祭出的三項措施。

儲蓄險2020年新制三措施:提高壽險保障成分

台灣人愛買儲蓄險已不是新聞,根據金管會統計,2018年一年新契約保費收入高達1.38兆元,其中儲蓄型保單占市場高達7400餘億元,占市場比重高達54%。換言之,金管會所祭出的管制手段,不管是利變、還本、增額或是類定存等高儲蓄保單將受到衝擊。

首先登場的第一項重大措施是,調降責任準備金利率。金管會已在11月19日公告,2020年1月1日起壽險業新契約責任準備金利率,包括新台幣、美元、人民幣各年期均調降1碼(0.25%);澳幣10年期內保單則調降1碼、逾10年期調降2碼;至於歐元逾6年期保單則調降1碼。

簡單來講,當保單的責任準備金利率越高,壽險提存壓力就愈小;反之若利率愈低,壽險提存壓力就愈大,攸關保戶的保費也會跟著變貴。一名保險業者指出,「通常調降一碼,保費大約漲3%。」

其次的重大措施則是,從2020年7月起,儲蓄險也得適用嚴格的「傳統型人壽保險死亡保障門檻」新制,被保險人30歲以前死亡保額至少須為保單價值準備金的190%,也就是說,假設繳完保費扣除掉公司營業成本或是必要保單費用後的保價金是100元,死亡保額必須達到190元。

隨著年齡門檻遞減死亡保障比率,但「死亡保額仍須大於保價金」原則,等於新制即是強制提高壽險保障成分,降低儲蓄比重。

第三個措施是,金管會也宣告將建立「宣告利率平穩機制」。公勝保經體系總監潘柔君則指出,很多業務員喜歡拿宣告利率來做比較,但宣告利率並非保證,加上現在金管會擬要求,明年度宣告利率要貼近於預定利率,等於過去宣稱宣告利率有3至4%的保單都將大打折扣。

未來的儲蓄險效果打折,收益恐比定存還不如

隨著未來的新制上路,可預測的是,儲蓄險的保障成分將提高,也就是說,未來保戶繳相同保費,買到儲蓄成分的比例會降低,累積保價金的速度也會跟著變慢。

潘柔君舉例,一般來講,通常6年期的儲蓄型商品大約等到6年左右有本金加利息,預估未來新制調整之後,有可能得等到8~10年才會拿到本金加利息,也就是說,要鎖住更久的時間才能達到原先預期的儲蓄效果。

「以短年期儲蓄險來看的話,有可能比定存還差。」潘柔君舉例,目前市面上壽險公司銷售的躉繳保單,像是6年期預定利率加宣告利率,回推6年每年平均的報酬率至少都有2.5%;但未來新制上路,保費跟著調漲、預定利率下降,加上金管會也要求,明年度宣告利率要貼近於預定利率,「等於每一張保單的利率可能會低於定存族的利息。」

潘柔君認為,現階段購買儲蓄險的預定利率肯定高於明年,相對收益報酬也較高,從投資理財的角度,報酬率會比較快實現,因此確實可以進場購買,但很大的前提是,民眾手上得有多餘的資金或是每年都有固定收益的人較為適合。

專家提3大建議,千萬別提前解約!

但即便明年保費將變貴、儲蓄險累積保價金的速度變慢、宣告利率不穩定等因素情況下,聯眾保經總經理姚永年接受《信傳媒》電訪時,呼籲保戶在投保前,應先檢視自身的保單是否充足,比如說重大傷病、失能險有沒有具備,等到盤點過後再來考慮是否購買儲蓄險。他提醒,「不要跟風跟太近,畢竟人多的地方容易出事。」

姚永年也說,民眾應該思考的原則是,「保險是不是過去自己習慣的投資工具?是不是退休的必備工具,如果都是,可以現在買進,因為以後可能買不到了;但如果不是,不太建議用不熟悉的工具做投資。」更何況,若是只有一份錢可運用,一定是要先做保障投資。

姚永年也提醒,民眾若打算買儲蓄險,手上資金必須充裕,因為萬一途中繳不出來,提前解約反而會虧更兇;同樣的,舊保戶也千萬別因為理專鼓吹而「借舊買新」或「解舊買新」,這都不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