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綠黨不分區首席鄧惠文:綠黨不是民進黨的側翼而是更進步的箭頭!

焦點人物

知名精神科醫師鄧惠文成為綠黨不分區立委候選人,成功替綠黨衝高支持度,增加不少好感。她也要以自己獨特的心理分析治療專業,成為國會中化解衝突對立的療癒力量。

鄧惠文是一位專業精神科醫師,也是「女性自覺者」,她從個案諮商、協助人際關係發展、心裡探索開始,研究女性憂鬱症、女性主義,從兩性、人際與家庭關係觀照到社會文化發展,促成她想更大程度的參與政治,讓社會更有所改變,所以她最後選擇與綠黨合作,成為綠黨不分區立委的候選人。

民進黨8年前就找她參選台北立委

在選戰進入最後兩週,鄧惠文接受《信傳媒》專訪,鄧惠文說,關於從政,她其實本來有更多更好的選擇,這次除了時力很積極遊說她代表參選,其實她在8年前就有機會代表民進黨在台北選立委,只是當時她考量還在進修,也還在發展自身的事業與家庭,自認準備不足,但是鄧惠文對社會參與的期待一直都在,現在她準備好了,所以決定加入綠黨參選,要發揮更大影響力。

形象清新又有專業的她,確實一夕之間讓綠黨的知名度提高不少,在宣布參選後讓她更加忙碌,每天行程滿檔到很難找時間受訪,只能在上節目的空檔時,在現場臨時借一間會議室直接上陣,而她似乎也沒有感到不耐煩或不習慣,看來她從名人轉換為政治人物,並沒有出現太大的困難,她天生有吃政治這行飯的本錢。

只是,這次當不分區立委候選人,卻是選擇在平均只有2%左右支持度的綠黨,其實要當選的難度不小,為何鄧惠文會做這樣的決定?

鄧惠文說,她認為綠黨的核心價值與自己的理念想法比較一致,因為綠黨強調生態、智慧與土地環保的概念,其實近年來也更逐漸延伸到心靈層面,這是一種全球的「綠主張」,比如LOHAS、綠建築的概念,這與她研究人怎麼活,怎麼思維的心理狀態的興趣更相符,也能讓她在更熟悉的狀態下一起做一些事。 

她也看到綠黨中許多年輕成員都是學有專精,卻自願放棄不錯的薪水與工作,到綠黨做志工一樣的工作,這種對社會參與的熱忱,也是為甚麼她願意跳下來幫綠黨的原因之一。

小黨的存在撐起對話空間,選擇不與時力合作

對於鄧惠文來說,除了希望當選進入國會,也希望綠黨可以達到3%的得票門檻,依法固定每年獲得政府的政黨補助款,讓小黨更有資源可以貫徹實踐自己的理念。雖然不知最後結果如何,但至少要努力嚐試,並且還要一直持續下去。

「希望人可以有更平等,自由與多元的生活權利」,鄧惠文說,這是她做為心理研究者的社會關懷。以支持同婚的例子來說,除了婚姻權之外,她也希望爭取不同族群如單身人士接受人工受孕、代理孕母的權利;還有囤房稅,增加有錢人取得多棟房屋的難度,以增加居住的平等正義。

而這都需要有人來撐起對話空間,所以綠黨這樣的小黨應該進入立法院,而且綠黨不是做民進黨的側翼,是更進步的箭頭,只要綠黨與她這樣的人能存在,就會有合作、協商的空間與可能。她認為自己是改變議事文化甚至制度的契機,立法院應該也要有心理分析專業的人士進駐,有助改變過去那種動輒以撕裂、阻隔溝通的意識形態對抗,只有暴力表決,密室協商的政治模式。

不過,沒有推出總統候選人的綠黨與鄧惠文認為,政黨在國家主權的立場與方向不應模糊或曖昧,因此綠黨支持主張「抗中保台」的民進黨總統蔡英文,這也是她與綠黨合作,而沒有選擇時代力量的原因。

懂得傾聽與溝通,擔心選舉的激化與分裂

身為一個諮商專家,可以感受到鄧惠文善於傾聽,表達同理與溝通的能力,有別於一般政治人物通常會有辯白、防衛的感覺。鄧惠文自己也說,有各種生活方式的人,在現代社會裡都能被認同、彼此尊重;她的參選就是希望改變現在的政治文化,讓人們可以真的做觀念的溝通,而不是意識形態的對立,即便很理想化,但也應該要有人去做。

只是在台灣頻繁進行的選舉環境中,受到政治人物有意操作對立激化,往往使理性討論、對話的空間被壓縮破壞,讓人們彼此分裂。近來所謂「韓粉現象」的發展,就是更使人擔心的一個面向。

要如何解讀韓粉的心理,鄧惠文說,投票行為的心理中,有一種就是為了不讓某個討厭的人當選,而投給他的對手。這種宣洩破壞性的做法比建樹更容易,卻無助於維護價值下而認真思索完善的解決方案,不是成熟心理狀態的表現,因此是令人擔心的。

無法與鋼鐵韓粉長輩溝通,不如以連結取代撕裂

而且,鄧惠文說,這個問題現正在許多家庭內活生生上演;有人就曾問她要如何說服家理的「鋼鐵韓粉」長輩?

她舉一個例子說,有人問她要如何說服家裡的「鋼鐵韓粉」,她只能說,現在想要說服,只會讓他們更鋼鐵,更想讓韓國瑜快點當選,造成更大的鴻溝,因此不如在談到這類議題時對爸媽說,「不管要投票給誰,我還是都愛你們」,維持心理的連結感比做切割,或覺得對方愚笨,民智未開是更好的。

鄧惠文說,六七年級後的人比較幸運,可以活在思想開放多元的時代,相較我們上一代人的價值是單一而缺乏多元,他們在「只要努力賺錢,養大孩子,就可以得到美好未來」的價值觀下成長,所以對過去「美好年代的失落感」,如果只想靠一個人就能讓美好的過去復甦,但在現實中是比較天真的。

所以,對這樣的家人長輩,應懂得更抱持感恩,不該強迫他們快速的進入現代的觀念,這反而會讓他們覺得自己像無助而迷途的羔羊,不知道我們現在想甚麼,進而造成更大的撕裂。

但回到現實考量,鄧惠文也呼籲年輕人要考慮大局,雖然沒有完美的領導人,但還是要思考哪一個候選人比較有可能往理想的方向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