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眼中的市場 在深夜港邊標一尾最鮮的海味

生活品味

初冬凌晨4點,澎湖颳起冷冽的東北季風,沿著馬公第三漁港而行,港邊停泊有序的小舟、整理漁具的零星漁人,構成一幅靜寂的夜景。在天色未亮、萬物沉睡之際,內行人早已抵達不遠處燈火通明的澎湖魚市場,在這澎湖最大的魚貨集散地,物色競標最新鮮的海味。

「今天漁獲大出,昨天進港的漁船只有一排,現在才4點半,漁船就已經排到第三排了!」有「漁科達人」稱號的澎湖導遊許俊萍一會合就開心地說。不若一般市場幾乎天天營業,澎湖魚市場開張與否要看老天臉色——雨天不交易,因為魚淋到雨會不新鮮;漁船因強風、海上天氣差停止作業,市場也無魚可賣。能夠看到整個魚市場擺滿魚的盛況,絕對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幸運。

澎湖的漁產交易始於信仰中心天后宮前,清朝政府將澎湖納入版圖後,消費需求增加,天后宮前的市場與附近七條販售民生用品的街道,形成「七街一市」的商圈。直到1909年澎湖水產會成立(今澎湖區漁會),將交易活動改至位於馬公第三漁港的魚市場,成為澎湖最大的海鮮集散地。

採訪當天正逢漁獲大出,直到早上7點都還有漁船在卸魚。

入秋後海溫下降,洄游性魚群隨著洋流南下至臺灣海峽附近,加上魚類會為了度冬繁衍蓄積脂肪,造就此時澎湖漁產的豐美多樣。走逛冬日的澎湖魚市場,無論是血鯛、狗母魚等裝成一簍賣的小魚,或是紅甘、鮸魚、寒鯛等大型魚類都能看見,宛如來到魚類博物館,而且皆為現流,保證新鮮。

不喊魚的魚市競標現場

昏黃的燈光下,外籍漁工俐落卸魚、排列於市場,將漁獲依魚種、重量分類後,貼上寫有拍賣號碼的標籤。穿梭遊走在魚堆之間的則是準備競標的盤商,正以專業之眼觀察魚的賣相、新鮮度,尋找有意競標的品項。「那邊要開始拍賣了。」許俊萍示意我們朝不遠處的人群走去。

準備競標漁產的買家正在填寫報價單。

臺灣多數的魚市場以「喝魚仔」(huah-hî-á,喊魚)的形式競標,宏亮有力的喊價聲,是鮮明的魚市印象;澎湖魚市場不聞喊價聲,只見買家們低著頭,小心翼翼地寫著手中的小單子,再摺起投入塑膠籃。許俊萍解釋,那張紙列有漁獲的拍賣號碼,買家向船東領單之後,在想競標的漁獲號碼旁寫上價格。等待所有買家出價完畢,船東再一次揭曉,以價高者得標,「所以大家寫的時候都會藏起來寫,不能被別人看到。」競標過程看似溫和平靜,實則暗潮洶湧,直到確定得標,買家才能如釋重負地將一簍簍「戰利品」秤重、付款,搬上拖車或機車揚長而去。

冬日的奢華白金

許俊萍逐一介紹澎湖的代表性魚種,附帶在地料理方式或是澎湖與臺灣本島的差異——嘉誌魚是老一輩口中的「天皇魚」,適合煮湯煮麵,傳統魚麵店的嘉誌魚麵是船員最愛的早午餐;「竹午」在澎湖和臺灣是不一樣的魚種,澎湖的竹午是紅甘,中段適合清蒸或切生魚片、頭尾煮味噌湯;玳瑁石斑又名花格,因盛產於澎湖鄰近珊瑚礁海域,且肉質細膩鮮嫩,被在地居民選為澎湖的縣魚……

澎湖魚市場。

冬日拍賣市場的焦點,當屬魚身銀亮、帶有花紋的土魠魚。此時的土魠因為帶有豐厚的脂肪,輪切剖面的肉色從紅色轉為白色、油花均勻細密,一躍成為澎湖過年餐桌必備的魚種,「土魠魚的大小彰顯了主人的身分地位,越大片就越有面子。」土魠魚在澎湖被稱為「白金」,因為當令漁獲價格不斐,12月初的每公斤拍賣價約為土魠魚公斤數的百倍,且重量越重、離過年越近,每公斤單價會越高,「之前有一條20公斤重的土魠,每公斤拍賣價一千八百元,光批發一條就要快四萬塊,更別說在市場的零售價了。」

在排列整齊的土魠魚隊伍外,有條土魠孤零零地被丟在一旁,許俊萍說這條是「冒牌貨」:「正宗土魠魚的正式名稱是康氏馬加鰆,特徵是魚身有花紋;這條雖然也是鰆魚的一種,但是俗稱石喬的棘鰆,嘴部較尖、魚身灰暗,魚刺也比較多。」石喬在土魠豐富的澎湖魚市場不受青睞,價格也遠低於土魠,卻因價格低廉,不肖業者會與土魠混充,「如果知道『石喬假土魠』這個俗諺,會區分兩者的差異,就比較不容易上當。」

到零售市集發掘隱藏版海味

拍賣市場要大量交易,只有口袋夠深、需求量大的盤商才能參與;小量購買的遊人在拍賣場外的市集就能滿足心願。天濛濛亮的凌晨5點半,零售攤位紛紛開張,早先標到現流魚的攤商,會將魚去鰓、去鱗、去肚後輪切販售;此外更多了不會進拍賣市場的白帶魚、蝦蟹、小卷、乾物等等。眼花撩亂的隱藏版海味,有待識貨的行家發現。

許俊萍繼續分享防止高價買到便宜貨的心法與口訣——「紅沙假白鯧」,高價白鯧的魚尾跟魚鰭為淡淡墨色,黃色魚鰭的是紅沙;「鱙仔假丁香」可以從嘴巴分辨,丁香會吃水面的浮游生物,因此下頜略微突出,鱙仔下頜較短、嘴部較尖……。每每帶遊客來逛魚市,他總會不厭其煩地傳授挑選技巧與烹調方式,「我常跟他們說:『我不是帶你們來買魚,是教你們怎麼選購。』會挑才能花同樣的錢買到更好的東西。」

問許俊萍不同魚種的料理方式,得到的答案不外乎切塊清蒸、加酸高麗菜或味噌煮湯。因為澎湖漁產新鮮,用簡單的料理方式就很美味,「澎湖人吃魚不喜歡紅燒或糖醋,他們會覺得是魚不新鮮,才會做成重口味。」

保有魚市場的生猛活力

許俊萍對澎湖海鮮文化的熟稔,讓大家都以為他是土生土長的在地人。其實他來自新北坪林,當導遊帶團時喜歡上澎湖的單純及悠閒步調,決定來此駐點,後來成了澎湖女婿,在澎湖已經生活了35年。從山城搬到海島,他有感於澎湖人的生活跟漁業海鮮關係緊密,加上妻子的娘家也以捕魚為生,於是開始研究漁業文化,花了兩年的時間跟著漁人出海、釣魚,逛魚市場請教魚販,並與學術資料相互驗證,多管齊下累積知識。

35年間,他看著澎湖從淳樸之島成為觀光勝地,魚市場也有很大的改變——為商業考量過度捕撈,以及層出不窮的中國漁船越界作業,導致漁產減少、價格飆高的惡性循環,「30年前在漁港邊就可以釣到很好的魚,近年漁船越跑越遠,油錢越來越高,卻不見得可以捕到魚。」澎湖縣政府意識到海洋資源枯竭的問題,陸續針對產量銳減的馬糞海膽、丁香魚、特有種小章魚等漁產訂定禁捕期、對漁具及漁獲大小加以管制,另一方面積極發展養殖漁業、放流水產幼苗。許俊萍相信,一旦政府及民間可以為漁業資源的永續同心協力,魚市場就能保有生猛的活力。

當晨光灑落,澎湖魚市已近尾聲,漁產所剩無幾,拍賣場回歸空曠,只聽得見撕扯封箱膠帶裝箱的聲音,準備將那些海洋賜予的豐美送往餐廳、傳統市場,或是在直送臺灣的路上。漁人盤商的工作終了,嶄新的一天正要開始。

市場選好物

小卷

冬日土魠、夏日小卷,是澎湖著名的季節海味。晶透的小卷在澎湖有多種吃法——許俊萍分享,在盛產期逛魚市場,容易看到有人隨手拿一隻燙熟的小卷當早餐吃。將小卷的身體切成圈狀,放入油鍋炸成金黃酥脆的鹽酥小卷,是小朋友的最愛。還有一種品嘗小卷鮮味的吃法——漁船捕獲活小卷、去除內臟雜質後,汆燙再急速冰鎮,即成了水晶小管,切成薄片直接吃,入口冰涼、鮮甜有嚼勁,帶卵冰卷的口感層次更豐富。

丁香魚

說到丁香魚,一定要介紹「丁香魚的故鄉」白沙鄉赤崁村,那裡是澎湖主要的丁香魚產區,除了5月產卵禁漁期外全年皆產。漁民捕撈到丁香魚會先燙熟保鮮,回港再將其分類晒乾,也可以撒鹽或糖粉、加入杏仁花生製成零嘴。賣乾物的攤商將丁香魚乾依大小分成三個等級販賣,許俊萍說小隻適合煮湯煲粥,價格也比較貴。試吃丁香魚乾,濃縮的鮮甜在口中釋放,是遊客來澎湖的必買海味。許俊萍私心推薦赤崁村自製的丁香魚醬,簡單入菜拌麵就很好吃。

大明蝦

在澎湖魚市場也可以看見多種蝦類,例如劍蝦、白秋蝦、金鉤蝦等等,尤其在大雨過後更容易捕獲。在眾多蝦子中,許俊萍最喜歡野生大明蝦。大明蝦又稱斑節蝦,特徵為身上一條條的褐色橫帶,以及鮮豔的蝦尾。牠們喜歡水質清澈的沙質海域,需生長兩三年重量才會超過一百克。對環境的嚴苛要求,造就大明蝦的肉質結實有彈性、蝦膏濃郁,很受饕客歡迎。大明蝦無論鹽焗、乾煎、酒蒸都美味,但許俊萍最喜歡的,還是蘸一點酥炸粉下油鍋炸,口感酥脆,堪稱澎湖版的天婦羅。

本文轉載自《鄉間小路》2020年1月號。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鄉間小路》